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痹
概念闡釋
陰痹為中醫痹證範疇內的特殊類型,其病機特性與臨床表現皆具陰寒特質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對此有明確記載,後世醫家更於此基礎上發展出系統性認識。
經典溯源
《靈樞》骨痹論述
《靈樞·五邪篇》載:「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。陰痹者,按之而不得,腹脹,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。」此處所述之陰痹,乃以腎虛為本,寒邪深襲骨髓所致,其特徵為:
- 痛處固定而深在,捫按難以確定位
- 伴隨腎系症狀如腰脹、二便異常
- 發作時兼見眩暈等清陽不升之候
《素問》寒痹辨識
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提出:「厥陰有餘,病陰痹。」王冰註解云:「陰,謂寒也。有餘,謂厥陰氣盛滿,故陰發於外而寒痹。」此處將陰痹與經脈氣機盛衰相聯繫,特別是:
- 厥陰經氣過盛導致陰寒外發
- 寒性凝滯引發經脈痹阻
- 病變涉及肝經循行所過之處
馬蒔《靈樞注證發微》進一步闡釋:「陰痹者,痛無定所,按之而不可得,即痹論之所謂以寒勝者為痛痹也。」明確將陰痹歸類為寒邪偏盛的痛痹。
病理機制
病因病機
- 陽虛寒盛: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,致陽氣虛弱,陰寒內生
- 外感陰邪:久居寒濕之地或凍傷,寒邪直中經絡
- 經氣逆亂:厥陰經氣失調,寒從內生
病位特點
- 深層侵襲:病在筋骨甚則及髓,較一般痹證更深
- 多經受累:常同時影響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及督脈
- 內外相引:內寒與外寒相互膠結,形成痼疾
臨床特徵
核心症狀
- 疼痛性質:隱痛、冷痛為主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
- 體徵特異:痛處觸按無明顯結節或腫脹,但拒按明顯
- 病程特點:秋冬易發,病情纏綿
伴隨症狀
- 腎系見症:腰膝酸軟、夜尿頻數、耳鳴健忘
- 氣機不暢:脘腹脹滿、噯氣納呆
- 陽氣不展:畏寒肢冷、面色㿠白
辨析要點
與相關痹證鑑別
證型 | 陰痹 | 行痹 | 著痹 |
---|---|---|---|
病因 | 寒邪為主 | 風邪為主 | 濕邪為主 |
痛感 | 冷痛固定 | 遊走不定 | 重著酸困 |
體徵 | 深部拒按 | 淺表變化 | 局部腫脹 |
兼症 | 腎陽虛證 | 表衛不固 | 脾濕困阻 |
轉歸演變
陰痹久治不愈可發展為:
- 骨痹:寒凝髓減,骨骼變形
- 頑痹:痰瘀互結,關節畸形
- 虛勞:陰損及陽,全身衰竭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