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陰秉暘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秉暘

陰秉暘,字子寅,號衛涯居人,明代河南汲縣人,為仕宦兼醫家。其仕途顯赫,曾任監察御史、平涼同知及陝西僉事參議等職,然於醫道亦深有研習。陰氏認為,中醫理論體系雖已具備「原病有式,針灸有經,醫療有方,診視有訣」之完整框架,且運氣學說有《素問》運氣七篇大論為基,藥性則以《本草綱目》為宗,唯獨「始生之說」未得系統闡明,遂著《黃帝內經始生考》三卷,闡發生命本源與臟腑生成之理。

學術背景與《黃帝內經始生考》

陰秉暘之醫論,根植於《黃帝內經》天人相應思想,尤其重視「始生」概念。「始生」一詞,可溯源至《靈樞‧天年》,探討生命初始之氣化規律與臟腑生成順序。陰氏承繼此說,結合宋代以降的理學宇宙觀,進一步推衍「太極→陰陽→五行→臟腑」之生成次第,強調「先天之氣」為生命成形之本。書中援引《內經》「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」之論,系統考證精、氣、神三寶在胎孕階段的運化機制,並論及十二經脈配應月令的胎養理論。

中醫理論貢獻

  1. 「始生」與命門學說
    陰氏受明代命門學派影響,將「始生」之源歸於命門真火,認為兩腎間動氣為先天之本,此說與張景岳「命門為水火之宅」相呼應。其書中詳述胎元稟受父母精氣後,賴命門之火溫煦,方能使「五臟六腑之氣皆發於此」。
  2. 臟腑生成次序
    據《始生考》載,陰秉暘主張臟腑成形依「心→肺→肝→脾→腎」之序,與《難經‧四十四難》「肺主皮毛、心主血脈」的生理層次相合,並援引《淮南子‧精神訓》「一月而膏,二月而肤……」補充胎育階段的形氣轉化。
  3. 運氣與胎孕
    陰氏融合五運六氣理論,提出「胎孕當隨歲氣調攝」之說。若逢木運太過之年,孕婦宜抑肝扶脾,避風邪以護胎元,此觀點拓展了《內經》「胎孕從乎母氣」的臨床應用。

著作流傳與影響

《黃帝內經始生考》今存明刻本,部分內容收入《醫苑稡英》等醫籍。陰氏之論雖未脫離傳統象數哲學框架,然其釐清「生命始生—臟腑應象—氣化周流」之邏輯鏈條,對後世溫補學派探討先天元氣具啟發意義,亦為中醫胚胎理論提供文獻基礎。

陰秉暘之學體現明代醫家「以儒解醫」的特色,其結合仕宦閱歷與醫理探究,試圖補足《內經》中生命起源論述的缺環,堪稱儒醫交互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