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病治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病治陽
陰病治陽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原則之一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。」意指針對陰分偏盛或偏衰的病證,通過調整陽分來恢復陰陽平衡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「相反相成」的整體觀,具體可分為兩大應用方向:
一、調理陽氣以治陰寒之病
當陰寒過盛導致陽氣受損,或陰虛難以固攝陽氣時,需以溫通、扶陽之法調治。例如:
-
陰寒內盛,陽氣受損
- 證候:水腫、面色蒼白、唇舌淡白、手足不溫、小便清長或不利、脈沉遲等。
- 治法:溫陽散寒,健脾利水。
- 方藥:如《實脾飲》(白朮、茯苓、附子、乾薑等),通過溫補脾腎之陽,促使氣化功能恢復,從而消除陰寒水濕。
-
陰虛及陽,陰陽兩虛
- 證候:久病陰虛後兼見畏寒、倦怠等陽虛症狀。
- 治法:於滋陰方中佐以補陽藥,如《右歸丸》配伍肉桂、附子,助「陰中求陽」。
二、針灸之「從陽引陰」
根據經絡理論,陰經與陽經相互絡屬,可通過刺激陽經穴位調治陰經病證:
- 臨床應用:
- 陰經氣血失調所致肢體內側疼痛,可選相表裏的陽經穴位,如足太陰脾經病取足陽明胃經之「足三里」。
- 臟腑屬陰,其病亦可取相應背俞穴(屬陽)調治,如腎虛針灸膀胱經「腎俞」。
理論基礎
此原則源自陰陽學說的「對立制約」與「互根互用」:
- 病理層面:陰寒過盛需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;陰虛及陽者需「陽中求陰」。
- 治療層面:通過調動陽氣促進陰液生化,或借助陽經氣機疏通陰經鬱滯。
陰病治陽不僅是具體療法,更是中醫「治病求本」思想的體現,臨床須結合辨證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