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不抱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不抱陽
陰不抱陽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陰陽平衡失調,陰分功能異常(過虛或過盛),導致其無法維繫陽氣的正常固守,從而產生陰虛陽浮或陰盛格陽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陰平陽祕」的生理觀,強調陰陽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約的關係。
病機分析
- 陰虛陽浮
因陰液虧損,無法涵養陽氣,陽氣失於制約而浮越於外。臨床表現為潮熱、顴紅、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虛熱證候。常見於久病耗陰、熱病傷津,或勞倦過度損及腎陰等情況。 - 陰盛格陽
因陰寒內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表,形成真寒假熱之象。症狀可見身熱面赤、口乾但不欲飲、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脈浮大無根等。此證多見於脾腎陽衰、陰寒內凝之重症,如《傷寒論》所載「通脈四逆湯證」。
理論基礎
陰不抱陽的核心在於「陰陽互根」失調。
- 陰虛陽浮屬「陰不制陽」,陰液不足則陽氣失於潛藏,如腎陰虛導致虛火上炎。
- 陰盛格陽屬「陽不守位」,陰寒逼陽外脫,如少陰病陰寒內盛所致戴陽證。
此病理變化與臟腑密切相關,尤以腎為關鍵,因腎為水火之宅,主司陰陽調和。若腎陰虧耗或腎陽衰微,皆可破壞陰陽互抱的動態平衡。
典籍淵源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;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」指出陰陽各司其職,若陰不能內守,則陽氣外泄為病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陰虛則陽無所附而散越」,即屬此理。
陰不抱陽的辨證須區分虛實寒熱,治療上或滋陰潛陽(如六味地黃丸加減),或回陽救逆(如四逆湯類方),目的皆在恢復陰陽相濟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