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不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不足詳述

陰不足,又稱陰虛,為中醫基礎理論中之重要病機概念,泛指人體陰液虧損,滋潤、寧靜、制陽等功能減弱之病理狀態。其核心在於「陰不制陽」,導致虛熱內生,形成陰虛內熱或陰虛陽亢之證候。
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
  1. 《內經》基礎
     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及「陰虛則內熱」,揭示陰液耗損與虛熱生成之關聯,奠定陰虛理論框架。
  2. 《傷寒論》脈象論述
     張仲景於《辨脈法》明確指出:「假令尺脈弱,命曰陰不足。」尺脈候腎,尺弱反映腎陰虧虛,為臨床診斷陰虛脈象之重要依據。

二、病因與病機

  1. 常見病因
     -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長期耗損陰液。
     - 情志化火:憂思過度或五志化火,灼傷陰津。
     - 房勞過度:腎精虧耗,累及腎陰。
     - 熱病後期:餘熱未清,陰液未復。
  2. 核心病機
     陰液不足,陰不涵陽,虛火內擾,臟腑失潤。病位多與肺、胃、肝、腎相關,尤以「腎陰為諸陰之本」,腎陰虧虛常為關鍵。

三、臨床表現

  1. 共性症狀
     - 五心煩熱、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。
     - 口燥咽乾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2. 臟腑辨證特異性
     - 肺陰虛:乾咳無痰,聲嘶失音。
     - 心陰虛:心悸失眠,煩熱多夢。
     - 肝陰虛:目乾肢顫,脅肋隱痛。
     - 腎陰虛:腰膝痠軟,耳鳴遺精。

四、治療原則與用藥方向

  1. 根本治則
     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(《內經》),即滋陰降火,平衡陰陽。
  2. 經典方劑舉隅
     - 六味地黃丸:滋補腎陰基礎方,適於腎陰虧虛之頭暈耳鳴。
     - 一貫煎:滋養肝陰,疏肝止痛,用於肝陰不足之脅痛。
     - 沙參麥冬湯:潤肺養胃,治肺胃陰傷之燥咳。

五、脈象與診斷要點
 陰不足者常見脈細數或尺脈弱,結合舌象(舌瘦紅少苔)及典型虛熱症狀,可確立診斷。後世醫家更發展「陰虛火旺」之脈,可見浮取細數、沉取無力之特徵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