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常不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常不足乃中醫經典理論,首見於元代醫家朱丹溪所著《格致余論.卷一》。此理論以「人體陰液易虧難充」為核心,揭示生命活動中精微物質耗損之常態,並深刻影響後世滋陰學派之發展。

學理淵源

朱丹溪參酌《黃帝內經》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之說,融合宋代理學「動靜觀」,提出:「天大地小,日實月缺,陽盛陰衰」的自然辯證。認為人身應天象,生理上陽氣主動易亢,陰質主靜易耗,故言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。此處「陰」特指津液、精血等有形滋養物質,乃維繫生命之根基。

病理機制

  1. 精血易耗:人體視聽言動、思慮勞作均需陰液涵養,尤其相火妄動(如情志過激、慾念不節)更易暗耗真陰。
  2. 陰難速生:相較於陽氣「衛外而為固」的迅捷調節,精血生成需經「水穀精微→營血→精髓」之漸化過程,修復緩慢。
  3. 相火灼陰:朱丹溪提出「相火論」,指人體龍雷之火(肝腎相火)若失潛藏,必燔灼陰液,形成陰虛火旺之證。

證候特徵

臨床可見:

  • 形體消瘦,面部潮紅
  • 口燥咽乾,五心煩熱
  • 夜寐盜汗,夢遺滑精
  • 舌紅少苔,脈細數

治則方藥

朱氏立「滋陰降火」為大法,著名方劑如:

  • 大補陰丸(熟地、龜板、黃柏、知母):瀉南補北,峻補真陰
  • 瓊玉膏(人參、地黃、茯苓、白蜜):滋陰潤燥,培土生金
  • 越鞠丸(香附、川芎、蒼朮、神麴、梔子):解鬱降火以存陰

學術影響

此說突破宋金時期溫補脾腎之主流,開創滋陰學派先河。明代繆希雍「脾陰論」、張景岳「真陰論」,乃至清代葉天士「養胃陰」學說,皆受其啟發。現代應用於更年期症候群、糖尿病、乾燥症候群等陰虛型疾病,尤具指導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