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成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成形

陰成形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源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載: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,闡明了陰陽二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不同作用。此理論指出,陰氣具有凝聚、固攝之性,能將精微物質轉化為有形實體,構成人體組織結構,與陽氣之氣化作用相互為用。

基本內涵

「陰成形」的生理特徵主要表現在三方面:

  1. 物質構建
    陰氣主靜、主凝,促進精、血、津液等有形物質的合成與積聚。如《類經》所言:「陰靜而凝,故成形」,說明骨髓、肌肉、臟腑等實體組織皆賴陰氣之凝聚而成。
  2. 形態維持
    陰氣能固攝形體,防止精微物質過度耗散。例如:
  • 腎陰固攝精液,避免遺精滑泄
  • 脾陰維持肌肉豐盈,防止消瘦鬆弛
  1. 滋養功能
    陰成形之作用為陽氣活動提供物質基礎,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陰為陽之守」,陰所成之形體(如精血)可濡養器官,支持陽氣的溫煦與推動。

與臟腑關係

  1. 腎陰為本
    腎藏精,主生殖發育,其陰氣直接影響骨骼生長、齒髮強固。《醫宗必讀》稱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正因腎陰主導人體基礎形質的生成。
  2. 脾陰為源
    脾運化水穀精微,化生氣血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脾主為胃行其津液」,脾陰充足則肌肉豐滿、四肢健壯。
  3. 肝陰協調
    肝藏血,主筋,其陰血濡養筋膜關節,使運動靈活。若肝陰不足,可致肢體拘攣或震顫。

病理表現

當「陰成形」功能失調時,可出現兩類病變:

  1. 陰虛不制形
    陰氣虧損,無法固攝有形物質,表現為:
  • 遺精、崩漏(陰不攝精)
  • 自汗、滑胎(陰不守形)
  • 肌肉萎削、早衰(形體失養)
  1. 陰凝太過
    陰氣過盛,物質代謝遲緩,形成:
  • 痰飲、水腫(水濕停聚)
  • 癥瘕、結石(病理產物積滯)
  • 肥胖、黏液過多(形體壅滯)

臨床應用

  1. 治法指導
  • 滋陰填形:如六味地黃丸補腎陰以強骨,當歸補血湯養血以丰肌
  • 溫陽化形:對陰凝太過者,用苓桂朮甘湯化飲,陽和湯散陰疽
  1. 養生意義
    《素問》強調「形與神俱」,護陰以維持形體尤為重要:
  • 子時靜臥養肝陰
  • 適度酸甘食味助陰成形
  • 避免過汗、過泄以防傷陰

此理論不僅解釋人體結構形成之理,更深層揭示「陰平陽秘」的動態平衡觀,為中醫辨證論治提供核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