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乘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乘陽

陰乘陽為中醫脈學專有名詞,指脈象中陰陽失調的一種特定表現,屬「陰陽相乘」範疇。其核心概念在於陰脈異常出現於陽位,具體表現為寸口脈的「陽部」(即寸部)出現本應屬陰脈的沈、澀、短、細等脈象。《難經·二十難》明確指出:「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,為陰乘陽也。」此現象反映人體氣血運行中陰氣過盛,侵擾陽位,導致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。

理論基礎

1. 陰陽分部理論

中醫脈診將寸口脈分為三部九候,其中「寸部」屬陽,主上焦與陽氣盛衰;「尺部」屬陰,主下焦與陰精涵養。正常情況下,陽部當見浮、大、滑、數等陽脈,若反見沈、澀、短、細等陰脈,即為陰氣僭越陽位之象。

2. 病理機制

陰乘陽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• 陰寒內盛:寒邪凝滯或陽虛陰寒內生,迫使陰脈上浮於陽位。
  • 氣血失調:血瘀或氣滯導致脈道澀滯,呈現短細之象。
  • 邪正相爭:外邪入裏化寒,與正氣相搏,影響陽氣宣發。

3. 脈象特徵

陰乘陽脈象具體表現為:

  • 沈象:脈位深在,輕取不應,反映陰寒內伏。
  • 澀象:脈流艱澀不利,如輕刀刮竹,主氣滯血瘀。
  • 短象:脈動應指範圍短小,不足三部,提示氣血虧虛或阻滯。
  • 細象:脈管狹窄如絲,多因陰血不足或寒凝脈絡。

臨床意義

陰乘陽脈象多見於以下證候:

  • 上焦寒凝:如胸痺、心陽不振,見胸悶、心痛、畏寒。
  • 痰瘀阻絡:痰濕或瘀血閉阻胸陽,導致眩暈、氣短。
  • 陽虛外感:素體陽虛復感寒邪,呈現表裏俱寒之候。

此脈象提示醫者需審察陰陽盛衰,針對病機溫通陽氣、散寒化陰,或活血化瘀以恢復氣血周流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對「陰陽相搏」的論述,亦為此脈象的辨治奠定基礎,強調「調其陰陽,以平為期」的核心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