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池穴位詳解
陰池為中醫推拿穴位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(又稱《小兒推拿秘旨》),屬手三陰經循行區域,定位於腕部掌側橫紋的尺側邊緣,即靠近小指側的腕橫紋處。此穴位居於神門穴與通里穴之間,與「陽池」(位於手背腕橫紋尺側)相對,二者一陰一陽,共同調節腕部氣血。
陰池的經絡歸屬與作用
陰池穴位於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之處,鄰近腕關節筋脈匯集區域。中醫認為,此穴具有疏經通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主要用於以下方面:
- 頭面部疾患:與其他穴位配伍(如合谷、太陽穴),可緩解風熱或氣滯所致的頭痛、目赤。
- 腕部病症:局部應用可改善腕關節痠痛、屈伸不利,尤其適合長期勞損或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不適。
- 心神不寧:因其近心經,輕揉陰池能輔助安定心神,但臨床少單獨使用,多搭配內關、神門等穴。
操作手法與配穴運用
陰池穴臨床多用於小兒推拿與成人經筋調理,手法以按揉、掐法為主:
- 小兒推拿:常與「天河水」(前臂正中線)同用,清心退熱;若外感風邪頭痛,可配合開天門(推攢竹)、推坎宮等頭面部手法。
- 成人保健:以拇指指腹按揉,輕度刺激可舒緩腕部緊繃,若針刺需避開尺動脈與神經,深度約0.3~0.5寸。
陰池與相關穴位的比較
陰池與鄰近的神門穴(心經原穴)皆具安神之效,但神門長於調治失眠、心悸,而陰池更偏重於局部經筋問題;與大陵穴(心包經原穴)相比,大陵主治胃痛、胸悶,陰池則少用於內科雜症。
此穴雖非十二正經要穴,但在推拿治療中作為輔助穴位,能協同增強鎮痛、活絡之效,體現中醫「經筋與經脈相聯」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