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節

大節為中醫學中人體部位之名稱,其概念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:

一、指大關節

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。」此處所言「大節」,意指人體之大型關節,如肩、肘、膝、髖等處。中醫理論認為,經絡系統遍布全身,而絡脈(經脈之分支)通常不直接貫穿大關節,而是繞行其旁。此因大關節處結構複雜,氣血運行需依賴經脈主幹通行,而絡脈則主要分布於肌肉、皮膚等淺表部位。

從解剖與生理角度而言,大節(大關節)為肢體活動之樞紐,其氣血運行是否通暢,直接影響肢體功能。若大節受邪氣侵襲,或氣血瘀滯,可導致關節疼痛、屈伸不利等症狀,如痹證(風寒濕痹)、歷節風(類似現代醫學之類風濕性關節炎)等疾病,皆與大節功能失調相關。

二、指手指或足趾之第一節

另一說法中,「大節」特指手指或足趾之第一節(即近端指/趾節)。此處為經脈氣血匯聚之處,尤其十二經脈之井穴(如少商、隱白等)多位於此,反映臟腑氣血盛衰。

中醫診斷時,常觀察大節之形態、色澤以判斷健康狀況。例如:

  • 色澤變化:大節色青多主寒證或氣滯;色紅可能為熱證。
  • 形態異常:杵狀指(大節末端膨大)可見於某些慢性疾病,中醫認為多與氣血瘀滯或痰濕內蘊有關。

此外,針灸治療中,大節附近穴位(如八邪、八風)常用於調理局部氣血,治療指/趾關節疼痛或麻木等症狀。

中醫理論與大節之關係

大節無論作為大關節或指趾節,均與經絡氣血密切相關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理論,關節為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」之處,氣血充盈則關節活動靈活;反之,氣血不足或外邪阻滯,則易生疾病。

在治療上,中醫常透過針灸、推拿或藥物(如祛風濕、活血化瘀之劑)調理大節功能,以恢復氣血運行,達到治療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