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痓

陰痓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痓》,屬痙病之一類,與「陰痙」同義。此症多因陰血虧虛、筋脉失養,或寒邪凝滯、陽氣不達所致,臨床以四肢抽搐、項背強急為主要表現,其特徵為發作時伴有陰寒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不足
    肝藏血主筋,若久病耗傷陰血,或失血過多,致肝血虧虛,筋脉失於濡養,拘急而成痓。
  2. 寒濕侵襲
    外感寒濕之邪,凝滯經絡,阻遏氣血運行,陽氣不能溫煦筋脉,引發筋脉攣急。
  3. 陽氣虛衰
    素體陽虛,或誤治傷陽,陰寒內生,筋脉失於溫煦而拘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:手足搐搦、角弓反張、項背強直。
  • 陰寒特徵:發作時面色蒼白、四肢不溫、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潤,脉沉遲或細弱。
  • 區別於陽痓:陽痓多伴熱象(如面赤、身熱、口渴),陰痓則以寒象為主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養血柔筋
    適用於陰血虧虛者,方選四物湯加鉤藤、天麻,或阿膠雞子黃湯滋陰息風。
  2. 溫散寒濕
    寒邪偏盛者,可用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或附子湯溫陽散寒。
  3. 益氣溫陽
    陽氣虛弱者,宜黃芪桂枝五物湯補氣通陽,佐以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。

古籍考據

《丹溪心法》將痓病分陰陽二證,陰痓屬裏寒,治當溫補;後世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辨析:「陰痓多因虛寒,其脉沉細,宜溫中救逆。」顯示此證重視陰陽氣血之調和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