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出之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出之陽

陰出之陽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陰分之邪由內出表或臟腑病邪外顯於經絡體表之病理過程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曰:「五邪所見……名曰陰出之陽,病善怒不治。」此概念強調內傷臟氣之邪,透過脈象、神情等外在表現而顯露,反映中醫「由內達外」之整體觀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層次關係
    內為陰,外為陽;五臟屬陰,體表經絡屬陽。當深伏於五臟之病邪(如情志內傷、寒熱積滯)損傷臟氣,邪氣可由陰分透達陽分,表現為脈象異常或情志變動。張志聰《素問集注》解析:「臟氣傷而見於脈,是陰病出陽也」,指出邪自內發,外應於脈象與神志之機轉。
  2. 脈象與時令違逆
    《宣明五氣篇》所述「春得秋脈(毛脈)、夏得冬脈(石脈)」等,即五臟之氣受克於反季節脈象(如肝木應春卻見肺金秋脈),屬「五行相剋」之病理表現。此脈象揭示內臟邪盛,陰分病邪外干陽分,致氣機逆亂。
  3. 情志異常為外候
    「病善怒不治」說明陰出之陽易擾肝膽之氣,使情志失調。肝主謀慮,若陰邪外擾陽位,可致易怒、躁擾,甚則病勢深重難癒。

延伸病機探討

陰出之陽不僅見於脈象,亦可體現於諸症:

  • 體表徵兆:如內熱外透為皮膚瘡瘍,或陰寒內盛而外現肢冷青紫。
  • 經絡傳變:臟腑病邪循經外溢,如心火熾盛見舌尖赤痛,腎虛浮腫見於下肢。

此說與「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」相呼應,臨床需辨內外標本,察陰陽出入之機,方能切中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