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處
1. 伏居地下而未出地面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言:「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。」此指萬物初萌,尚未破土而出的狀態,屬「陰」的特性。中醫以陰陽闡釋天地之道,陰者主靜、主藏、主內,故未顯露於外者皆可歸於「陰處」。此概念延伸至人體,可喻為潛藏未發之生理機能,如腎精封藏、三焦氣化之潛在能量,或疾病未顯於表的潛伏階段。

2. 陰暗之所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及「陰處反明」,指本應陰暗之處反見明亮,隱喻陰陽失調之象。自然中,如洞穴、背陽之地皆屬「陰處」;於人體則可比擬為深層經絡或內臟之陰性病變(如寒凝、痰瘀聚積),若反常顯露陽症(如陰癰化熱),即為「陰處反明」,需辨其陰陽勝復之機。

3. 前陰部位
中醫解剖中,「陰處」亦專指前陰(外生殖器及尿道口),為足厥陰肝經所過,《靈樞·經脈》稱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循股陰,入毛際」。此處病變多與肝腎相關,如肝經濕熱下注致淋濁、腎虛不固見遺精等。女子前陰亦屬「陰戶」,與任、督二脈相連,其功能受天癸調節,與衝脈血海密切相關。

理論延伸

  • 陰處與臟象:陰處之藏與「腎主蟄封藏」相應,腎氣充則精血內守,失司則可見滑泄、帶下;肝主疏泄,其氣過亢或鬱滯皆可擾陰處,如陽強、疝痛。
  • 診斷意義:陰處局部色澤、形態可參驗,《醫宗金鑒》視「陰器緊縮」為寒邪直中厥陰,「陰腫濕癢」則多屬濕熱。然內治需整體辨證,非獨拘於局部。
  • 經絡聯繫:除肝經外,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其氣亦達於陰處;奇經之任脈「起於中極之下」,督脈「循陰器」,故陰處病證常需調理奇經。

此名詞涵蓋自然哲學、生理病理及臨床定位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「形神合一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