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瘡
陰瘡為中醫學中一病證名,其概念涵蓋多種病症,常見有以下幾類:
一、頰下癰疽
指生於頰下部位之瘡瘍,多因風熱濕邪鬱結,或過食煎炸炙煿之物所致。其症狀多見局部漫腫疼痛,或偏左或偏右,並伴隨寒熱不適。
- 左陰瘡:發於頰下左側者,稱左陰瘡。
- 右陰瘡:發於頰下右側者,稱右陰瘡。
此類陰瘡屬外科瘡瘍範疇,治法多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可參考《焦氏喉科枕秘》所載。
二、婦女外陰瘡瘍
指女性外陰部生瘡,多與濕熱下注、肝經鬱火或陰虛火旺有關。
- 別名:又稱「陰蝕」、「陰疳」或「陰(匿^蟲)」。
- 病機: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:「少陰脈滑而數者,陰中即生瘡」,提示此症與下焦濕熱、陰分受損相關。
- 表現:外陰潰爛、瘙癢疼痛,甚則流膿滲液,久不癒合。
三、陰證瘡瘍
泛指瘡瘍之屬陰證者,如陰疽。此類瘡瘍特點為:
- 患處皮色不變或暗紫,腫勢緩慢,疼痛隱隱。
- 多因氣血虛弱、寒凝痰滯所致,常見於慢性瘡瘍或深部膿腫。
四、褥瘡別稱
部分文獻中,褥瘡(又稱「印瘡」)亦被稱作陰瘡,多因久臥受壓、氣血瘀阻而生,常見於體弱長期臥床者。
辨證要點
陰瘡之診斷須結合病位、症狀及病機,明確其屬實熱、虛寒或濕毒等證型,方能對證施治。名稱雖同,所指各異,臨證需細加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