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吹

定義與源流
陰吹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,指婦女陰道內頻頻排氣,狀如矢氣,甚或伴有聲響之症。此病雖非重症,然因涉及隱私,常令患者困擾,中醫從整體辨證角度,探究其與臟腑氣機失調之關聯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濕阻
    脾主運化,若脾陽不足,水穀精微不化,濕濁內生,痞塞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濕濁下注前陰,遂致陰吹。此類患者多伴面色㿠白、脘痞納呆、神疲氣短等脾虛見症。
  2. 腸燥腑實
    陽明腸胃燥熱內結,腑氣不通,濁氣不得下泄,反迫走前陰,發為陰吹。其特點為排氣聲響連續,兼見便秘、腹脹、口乾等燥熱之象。
  3. 痰濕下注
    痰濕素盛之體,或因肺脾腎三焦氣化失司,痰濕聚於中焦,流注下焦,阻遏氣機,致陰戶排氣。常見胸悶脘痞、帶下量多黏膩等痰濕徵兆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脾虛氣陷證

    • 主症:陰吹聲低微,時斷時續,面色萎黃,脘腹墜脹,倦怠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補中益氣,升清降濁。
    • 方藥十全大補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配伍升麻、柴胡以升提中氣),酌加茯苓、陳皮健脾滲濕。
  2. 腸燥津虧證

    • 主症:陰吹聲響亮頻作,大便乾結難解,腹滿口臭。
    • 治法:潤燥通腑,導氣下行。
    • 方藥五仁丸(桃仁、杏仁、郁李仁等潤腸通便)合小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)輕下熱結,使腑氣通暢而濁氣自消。
  3. 痰濕內蘊證

    • 主症:陰吹伴帶下量多色白黏稠,胸脘痞悶,舌苔白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燥濕,健脾和中。
    • 方藥橘半桂苓枳薑湯(橘紅、半夏、桂枝等)加白朮、蒼朮以強化健脾祛濕之效,或合二陳湯治其痰源。

補充辨析

  • 古籍《醫宗金鑑》提及,產後陰吹屬「氣血大虛,中氣下陷」,宜大補氣血,佐以升提,方用補中益氣湯重用人參、黃芪。
  • 肝鬱氣滯者,亦可因氣機逆亂誘發陰吹,症見脅脹噯氣,治宜疏肝解鬱,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
現代中醫見解
部分醫家認為,陰吹與「盆底肌功能失調」相關,治療時除內服藥物,可配合針灸(如取穴足三里、三陰交、中脘等)以調節氣機。然中醫核心仍著眼於「治病求本」,透過辨證釐清氣虛、燥熱、痰濕等不同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