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刺

陰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十二刺」的一種。其法特色在於同時針刺左右相對應的穴位,主要用於治療寒厥證候。《靈樞·官針》言:「陰刺者,左右率刺之,以治寒厥;中寒厥,足踝後少陰也。」意指寒邪內盛導致四肢厥冷時,可於雙側足少陰腎經取穴施針,以調和陰陽、驅散寒邪。

理論基礎

陰刺的應用與中醫經絡理論及陰陽學說密切相關。寒厥多因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足少陰腎經為陰經之根,主司一身之元陽與元陰。透過雙側同刺,能加強經氣流通,激發腎經溫煦之力,促使陰陽重新平衡。

此法不僅適用於下肢寒厥,後世醫家更延伸其用於多種陰寒內阻之證。例如:

  • 寒邪客於經絡:取相應經脈的左右俞穴,如腎經太谿、復溜;
  • 內臟虛寒:配合背俞穴如腎俞、命門,增強溫補之效;
  • 氣血凝滯:結合局部與遠端配穴,如足三里配三陰交。

操作特點

陰刺強調「對稱取穴」,針刺時需注意:

  1. 同經同穴:選取同一經絡的對稱穴位,如左太谿配右太谿;
  2. 深淺一致:兩側進針深度與手法須相同,以達均衡調氣之效;
  3. 補瀉同步:依病情施以補法(如捻轉提插)或溫針法,強化溫陽散寒作用。

此刺法亦符合「從陰引陽」的治療原則,透過雙側刺激,既調和經氣,亦能引陽入陰,適用於陰盛格陽、真寒假熱等複雜病機。

陰刺的臨床應用,不僅見於《內經》,後世如《針灸大成》等典籍亦進一步發展其配伍與適應症,成為針灸治療寒證的重要手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