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癉

陰癉,又稱「陰疸」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喻昌所著《醫門法律·黃癉門》。此證屬於黃疸病之一類,其特徵為黃疸色澤晦暗,多因寒濕鬱滯或脾腎陽虛所致,與陽黃之鮮明黃色迥異。

病因病機

陰癉之成,主要與寒濕內蘊及臟腑陽氣虧虛相關。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兩類:

  1. 寒濕困脾:因過食生冷,或外感寒濕之邪,導致脾胃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寒濕鬱滯中焦,阻遏膽汁疏泄,發為黃疸。此類患者黃色晦暗如煙熏,且伴隨脘悶腹脹、納呆、便溏等脾虛濕困之象。
  2. 脾腎陽虛:久病體虛,或陽黃遷延不愈,損傷脾腎陽氣,使水濕不化,膽汁外溢肌膚,遂成陰黃。此類患者常伴面色黧黑、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軟等陽虛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陰癉之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膚色黃而晦暗,或如煙熏
  • 口淡不渴,或渴喜熱飲
  • 脘腹痞悶,食少納呆
  • 大便溏薄,小便不利而色黃
  • 身重倦怠,畏寒肢冷
  • 舌淡胖,苔白膩,脈沉遲或濡緩

治法方藥

陰癉治療當以溫化寒濕、健脾益腎為原則。

  1. 寒濕困脾證:治宜溫中化濕、健脾退黃,方選茵陳朮附湯(茵陳蒿、白朮、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)加減,溫散寒濕,佐以利膽退黃。
  2. 脾腎陽虛證:治宜溫補脾腎、化濕退黃,方選茵陳四逆湯(茵陳蒿、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)合實脾飲(白朮、茯苓、大腹皮、厚朴、草果等)加減,以溫陽利水,助運化濕。

鑑別診斷

陰癉當與「陽黃」相鑑別:

  • 陽黃:黃色鮮明如橘,屬濕熱蘊結,常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實熱證象。
  • 陰癉:黃色晦暗如煙熏,屬寒濕或陽虛,呈現虛寒之象,預後較陽黃為緩。

陰癉在中醫黃疸辨證中屬陰證,治法以溫補為主,與陽黃之清熱利濕法迥異,需仔細辨別,以免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