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疸

陰疸,又稱陰癉,屬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與陽黃相對,為陰寒內盛所致之黃疸。其病機以陽虛寒濕為主,患者多因稟賦不足、脾胃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寒濕內停,鬱阻膽道,致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。

臨床表現

陰疸之黃疸特徵為色澤晦暗,如煙熏狀,不同於陽黃之鮮明如橘色。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面、目及周身皮膚黃而黯淡無華。
  • 無發熱,反見畏寒肢冷,甚則惡寒蜷臥。
  • 小便清長或自利(無短赤澀痛)。
  • 口淡不渴,或喜熱飲,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遲或微弱。

病因病機

《醫鈔類編》指出:「陰疸,無熱惡寒,小便自利,脈遲而微。」其病位主要在脾、腎,因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寒濕內生;或腎陽衰微,不能溫煦脾土,寒濕鬱滯,浸淫肌膚。若誤治(如誤用清熱利濕之陽黃療法),可能導致:

  • 誤發汗(開鬼門):陽氣隨汗外泄,肌膚冷硬、自汗不止。
  • 誤利尿(潔淨府):傷及腎陽,膀胱失約,小便頻數如奔。

治療原則

溫陽散寒、化濕退黃為大法,《醫門法律》強調:「陰疸病,誤從陽治,襲用苦寒,倒行逆施……其始必先退陰復陽,陰退乃從陽治。」具體治法如下:

  1. 溫補脾腎:陰疸根本在陽虛,需先振奮陽氣,常用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溫裏藥。
  2. 散寒化濕:佐以利濕退黃之品,但忌苦寒傷陽,宜選茵陳、白朮、茯苓等溫性滲濕藥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茵陳附子乾薑湯:茵陳蒿合附子、乾薑,溫陽化濕兼退黃,為陰疸主方。
  • 茵陳四逆湯: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加茵陳,適用於陽虛寒濕重症。
  • 理中湯加茵陳:針對脾胃虛寒為甚者,佐以健脾溫中。

特殊類型

《胎產方案》提及「產後黃疸名曰陰疸」,因產後氣血大虛,寒濕趁虛內侵,治需兼顧養血溫經,方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加減,或參考產後疸症專論。

陰疸屬中醫陰證範疇,辨證關鍵在於寒、虛,與陽黃之濕熱迥異,臨床須謹守病機,避免誤治。傳統文獻如《傷寒論》《景岳全書》亦載錄相關論述,可供深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