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地流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地流泉

在中醫理論中,「陰地流泉」指流經陰寒之地的泉水,其性寒涼,且因長期不見天日,易聚集濕濁之氣。此類泉水多處於山林幽谷或地勢低窪之處,陽光難以照射,致使水氣凝滯,加之後天動植物腐敗之濁毒混入,形成「陰毒水濕」之性。

從中醫五行角度論,陰地流泉屬「至陰之水」,與腎、膀胱經相關,其寒濕特性易傷人陽氣,尤其脾腎二臟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長期接觸或誤飲此類泉水,可能導致「寒濕困脾」,出現腹脹、泄瀉、肢體沉重等症狀;腎陽受損則可見腰膝冷痛、畏寒肢冷等「命門火衰」之象。

此類水質的毒性,古人歸為「水毒」或「瘴毒」範疇。《本草綱目》亦提及,未經曝曬或煮沸的陰寒之水,其性「沉濁凝滯」,不宜直接入藥或飲用。部分方劑會以特殊炮製法(如加入陽性藥材共煎)化解其陰毒,但臨床應用極少。

陰地流泉的寒濕特性,在病因學上可類比「外感六淫」中的濕邪與寒邪相兼為病。其病理機制在於阻遏氣機、損傷陽氣,進一步可能化生痰飲,形成更複雜的「寒濕瘀結」證候。
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對自然環境與人體關聯的重視,強調「天人相應」之理,並警示地理環境對健康的潛在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