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接經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接經法
大接經法,又稱「十二經井穴接經法」,是中醫針灸學中一種特殊的配穴方法,首見於元代羅天益所著《衛生寶鑒》。此法專為治療中風偏枯而設,通過依序刺激十二經脈的井穴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陰陽氣血之效。
理論基礎
大接經法的核心理論建立在《黃帝內經》「經脈流注」與「陰陽互引」的基礎上。中醫認為,井穴為經脈氣血始發之處,猶如水源之井,具有激發經氣、醒神開竅的特殊功效。通過有序刺激十二井穴,可實現「從陽引陰」或「從陰引陽」的治療目的,使陰陽氣血得以貫通。
操作方法
大接經法分為兩種主要操作方式:
從陽引陰法
此法遵循「陽經引陰經」的原則,始於足太陽膀胱經,終於手太陽小腸經。具體操作順序如下:
- 足太陽膀胱經井穴:至陰(足小趾外側)
- 足少陰腎經井穴:湧泉(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)
- 手厥陰心包經井穴:中沖(中指尖端中央)
- 手少陽三焦經井穴:關沖(無名指尺側指甲角旁)
- 足少陽膽經井穴:竅陰(第四趾外側指甲角旁)
- 足厥陰肝經井穴:大敦(大趾外側指甲角旁)
- 手太陰肺經井穴:少商(拇指橈側指甲角旁)
- 手陽明大腸經井穴:商陽(食指橈側指甲角旁)
- 足陽明胃經井穴:厲兌(第二趾外側指甲角旁)
- 足太陰脾經井穴:隱白(大趾內側指甲角旁)
- 手少陰心經井穴:少沖(小指橈側指甲角旁)
- 手太陽小腸經井穴:少澤(小指尺側指甲角旁)
從陰引陽法
此法遵循「陰經引陽經」的原則,始於手太陰肺經,終於足厥陰肝經。具體操作順序如下:
- 手太陰肺經井穴:少商
- 手陽明大腸經井穴:商陽
- 足陽明胃經井穴:厲兌
- 足太陰脾經井穴:隱白
- 手少陰心經井穴:少沖
- 手太陽小腸經井穴:少澤
- 足太陽膀胱經井穴:至陰
- 足少陰腎經井穴:湧泉
- 手厥陰心包經井穴:中沖
- 手少陽三焦經井穴:關沖
- 足少陽膽經井穴:竅陰
- 足厥陰肝經井穴:大敦
臨床應用
大接經法主要適用於中風後遺症之偏癱、半身不遂等證候。根據《衛生寶鑒》記載,此法能「通其經隧,調其氣血」,使「營衛調和,陰陽平衡」。在具體應用時,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選擇「從陽引陰」或「從陰引陽」之法:
- 陽證明顯者(如面赤、煩躁、舌紅苔黃)宜用「從陰引陽法」
- 陰證明顯者(如面色蒼白、肢冷、舌淡苔白)宜用「從陽引陰法」
作用機理
從中醫理論分析,大接經法通過以下途徑發揮治療作用:
- 激發經氣:井穴為經氣所出之處,刺激井穴可激發整條經脈的氣血運行
- 調和陰陽:通過陽經與陰經的交替刺激,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
- 疏通經絡:依經脈流注順序刺激,促進經絡氣血的貫通
- 醒腦開竅:井穴多具醒神作用,對中風後神志障礙有改善效果
歷史淵源
大接經法的理論可追溯至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所出為井」的論述,後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及其弟子羅天益發展完善。羅氏在《衛生寶鑒》中詳細記載了此法,成為後世治療中風偏枯的重要參考。
此法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經絡學說」的結合,通過系統性地刺激十二經脈起點,達到調整全身氣血的目的,是中醫針灸治療中風的特色療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