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癲

陰癲為中醫病證名,屬五癲之一,其病因與初生兒臍部瘡瘍未癒合,復受頻繁洗浴之外邪侵擾有關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記載:「陰癲,初生小時,臍瘡未愈,數洗浴,因此得之。」指出此證多發於嬰幼兒時期,因臍瘡護理不當,加以過度洗浴,致水濕邪氣由臍部侵入,擾亂經絡氣血,繼而引發癲證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陰癲之病機與「臍」之生理病理密切相關。臍為神闕穴所在,屬任脈要沖,內聯五臟六腑。《靈樞·經脈》謂「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」,而嬰兒臍瘡未斂時,此處腠理疏鬆,易受外邪侵襲。水濕之邪乘虛內犯,可阻滯氣機,上蒙清竅,導致神志異常,發為癰眩、昏仆、抽搐等癲證症狀。

陰癲與其他四癲(陽癲、風癲、濕癲、馬癲)之鑒別,重在病因與症狀特點。此證多以濕邪為患,病程纏綿,兼見身重、痰涎壅盛等濕濁內蘊之象。治療上,歷代醫家主張以「祛濕通絡、調和任脈」為法,可用茯苓、澤瀉等淡滲利濕,佐以遠志、石菖蒲化痰開竅,若臍部仍有瘡瘍未愈,可外敷斂瘡生肌之品如黃柏、白及等。

陰癲一證,體現中醫「外邪內侵」與「臟腑經絡相關」之理論特色,亦反映古代醫家對小兒護理與癲證關聯的觀察。後世醫籍如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補充,強調小兒臍風、臍瘡失治可能變生驚風、癲癎,與陰癲之說互為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