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鼎

別名與出處
陰鼎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「陰市穴」。此穴屬足陽明胃經,為氣血匯聚之處,臨床應用與脾胃功能及下肢氣血調節密切相關。

定位與解剖
陰市穴位於大腿前外側,當髕底外上緣上3寸,股直肌肌腱外側緣。局部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闊筋膜、股外側肌,深層分布有股神經分支及旋股外側動脈降支,為經氣輸注之要衝。

穴位特性與功能
陰市為足陽明經之腧穴,其性屬土,具有調和脾胃、疏經活絡之功。主治下肢痿痹、膝關節腫痛,亦能緩解腹脹、消穀善饑等脾胃失調症狀。古籍《針灸聚英》載其「主膝寒痿痹不仁」,提示其對寒邪侵襲所致經絡不通之療效顯著。

配伍與針刺技法
臨床常配伍陽陵泉、足三里以強化通經活絡之效;若兼寒濕痹痛,可加灸法溫通氣血。針刺直深1至1.5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痠脹感向下肢放散為宜。

理論闡釋
陰鼎之「鼎」字象徵三足承托,喻穴居下肢而司氣血運化,與胃經「多氣多血」特性相合。其調節作用契合《內經》「治痿獨取陽明」之理,通過激發胃經氣血,濡養筋脈以治痿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