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獨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。其定位在足背外側,當第四、五跖趾關節前緣凹陷處,約在足少陽膽經俠溪穴前0.5寸。此穴屬足少陽經脈所過區域,為氣血匯聚之要衝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陰獨穴所在位置正當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交接之處。肝主疏泄,膽主決斷,二經氣血在此交會,故本穴具有調和肝膽、疏經通絡之效。在解剖層面,此處分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趾背動脈網絡,針刺可影響腓淺神經與脛神經之交感反應。

主治特點可歸納為三方面: 一、局部病症:足背腫痛、趾間筋攣、跖骨疼痛等經氣阻滯之證; 二、婦科疾患:月經不調、經行腹痛等肝氣鬱結所致病症; 三、少陽經證:偏頭痛、目赤腫痛等膽經風熱上擾之候。

針刺技法宜取30-40度角向跖骨方向斜刺,深度以0.3-0.5寸為度,得氣時常見局部酸脹感或向趾端放射。灸法則可選用艾炷直接灸3壯,或艾條懸灸3-5分鐘,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。此穴常與八風、太衝等穴配伍使用,以增強疏肝理氣之效。

古籍記載此穴能「調和陰陽,解鬱通閉」,現代應用則擴展至肋間神經痛及帶狀疱疹後遺痛等病症。其治療作用可能與調節下肢微循環、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有關,體現了經絡穴位「通則不痛」的治療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