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陰獨穴,經外穴名。見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。在足背側,第四、五趾之夾縫間,俠溪穴微前處。主治足背腫痛,月經不調等。斜刺0.3-0.5寸。艾炷灸3壯,或艾條灸3-5分鐘。
陰獨穴,出自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。陰,陰陽也。獨,獨立也。陰獨穴名意指該穴位於足背側,第四、五趾之夾縫間,俠溪穴微前處,此處為足背部最為凹陷處,如獨立之狀,故名。
陰獨穴的位置在足背側,第四、五趾之夾縫間,俠溪穴微前處。取穴時,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,將雙腿自然分開,露出足背部。找到第四、五趾之夾縫間,俠溪穴微前處,即是陰獨穴所在。
陰獨穴的主治疾病有足背腫痛、月經不調等。臨床上,可用毫針點刺陰獨穴,針刺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不同的針刺手法,如平補平瀉、捻轉補瀉、提插補瀉等。針刺陰獨穴後,可留針30-60分鐘,留針期間可配合艾灸,以溫和的艾火熏烤陰獨穴,每次灸5-10分鐘。
陰獨穴的配伍穴位有太沖穴、三陰交穴、足三里穴等。其中,太沖穴具有疏肝理氣、通經活絡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足背腫痛;三陰交穴具有調理脾胃、疏肝理氣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;足三里穴具有健脾胃、補氣血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足背腫痛、月經不調等。
陰獨穴的艾灸方法是用艾條懸灸或艾炷灸。懸灸時,將艾條點燃後,懸掛在陰獨穴上方,距離皮膚3-5厘米,以患者能耐受的溫度為宜,每次灸10-15分鐘,每日灸1-2次。艾炷灸時,將艾炷點燃後,直接放在陰獨穴上,每次灸3-5壯,每日灸1-2次。
陰獨穴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:
1、陰獨穴為經外穴,臨床上使用較少,使用時需謹慎。 2、陰獨穴位於足背部,皮膚較薄,且神經、血管豐富,針刺時需注意操作,避免損傷皮膚和深部組織。 3、陰獨穴為寒性穴位,體質虛寒者不宜使用。 4、陰獨穴不宜長期大力刺激,以免損傷經絡。
陰獨穴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針灸穴位,具有疏肝理氣、通經活絡的作用,可用於治療足背腫痛、月經不調等疾病。在使用陰獨穴時,需注意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,以免造成不良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