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獨八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獨八穴
陰獨八穴,又稱「八風穴」,屬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針灸集成》。此八穴位於足背,每足四穴,共計八穴,具體位置在足五趾間,當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,左右對稱分布。
穴位定位與取穴方法
陰獨八穴每側足部分布於五趾縫間,即大趾與二趾、二趾與三趾、三趾與四趾、四趾與五趾之間,共四穴,雙足合計八穴。取穴時,可於趾縫後方赤白肉際處按壓,局部常有明顯酸脹感。
功能與主治
陰獨八穴主要用於治療足部及下肢疾患,並可調理風邪相關症狀。其功效包括:
- 疏風通絡:主治風邪侵襲所致之足背腫痛、麻木、拘急不舒。
- 清熱解毒:可用於熱毒鬱結之足趾紅腫、潰瘍(如「脫疽」初期)。
- 調氣活血: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下肢疼痛、痿痹不仁,具有疏通經氣之效。
針刺與臨床應用
臨床針刺陰獨八穴時,多採用斜刺或淺刺法,進針深度約0.3至0.5寸,或配合三棱針點刺出血,以瀉熱毒。此穴組常與其他下肢穴位如足三里、陽陵泉等配伍,加強治療下肢痿痹或風濕痹痛之效。
古籍記載與理論基礎
《針灸集成》將陰獨八穴歸類為經外奇穴,其作用機制與十二正經中的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等經脈氣血相通。中醫理論認為,風為百病之長,易襲陽位,而足背部為諸陽經交會之處,故刺激此八穴可疏散風邪、調和氣血。
陰獨八穴雖非傳統十四經穴,但其臨床應用體現了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對局部病症的調治具有獨特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