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風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風障
病證名,又稱「雀目」、「雞盲」,屬中醫眼科病症之一。其特徵為患者於黃昏或光線昏暗時視物模糊,甚或完全無法視物,至天明或光線充足時則恢復如常。此症最早記載於清代鄭學禮《目科正宗》卷六,歸類為「陰風障」,強調其與肝腎功能失調、陰血不足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陰風障的發生與肝腎兩臟關係最為密切:
- 肝血不足:《內經》言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虧虛則無法上榮於目,夜間陽氣漸衰,陰血更顯不足,故視力驟降。
- 腎精虧損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精血同源。若腎陰虧虛,則肝失濡養,目失所濟,導致夜間視物不清。
- 脾虛氣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運化失職,氣血生成不足,亦可間接影響肝腎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- 主要症狀為日暮後視力明顯減退,或眼前昏暗如蒙薄霧,白晝則恢復正常。
- 或伴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、耳鳴等肝腎陰虛之證。
- 日久不癒者,可能轉為「高風雀目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「視網膜色素變性」),視野逐漸縮窄。
治法與方藥
以滋補肝腎、養血明目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菊睛丸(《目科正宗》基礎方):
- 組成:甘菊花、枸杞子、肉蓯蓉、巴戟天等。
- 功效:補益腎精,昇陽明目,適用於肝腎陽虛兼見畏寒乏力者。
- 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加減):
- 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酸棗仁等。
- 功效:滋養肝血,兼調氣機,適用於肝血不足為主證者。
- 明目地黃丸:
- 組成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菊花等。
- 功效:滋腎養肝,適用於肝腎陰虛兼見潮熱盜汗者。
辨證加減
- 若兼脾虛氣弱,可加黃芪、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。
- 若陰虛火旺,酌加知母、黃柏以滋陰降火。
- 若血瘀阻絡,配合丹參、川芎以活血通絡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雀目:泛指夜盲症狀,範圍較廣,包含陰風障及高風雀目。
- 高風雀目:病情更深,多屬先天不足或久病致虛,視力進行性下降,視野缺損,預後較差。
陰風障的治療需結合體質辨證,初期多以調補肝腎收效,若延誤治療,恐由功能性病變發展為器質性損傷。歷代醫家多重視「治未病」,主張早期調養以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