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楗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楗骨,又稱髀骨或大腿骨,為中醫解剖學中下肢重要的骨骼結構,屬「五體」中「骨」的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載:「大楗骨,一名髀骨,上端如杵,入於髀樞之臼,下端如槌,接於(骨行)骨。」此描述與現代解剖學之股骨完全對應,為人體最長、負重最強之管狀骨。
一、形態與部位
大楗骨上端呈圓柱狀,稱為股骨頭,形似杵,嵌入骨盆之髀臼(即髖臼),構成「髀樞」關節(髖關節),主司下肢屈伸、旋轉;下端膨大,左右各形成內側髁與外側髁,與脛骨((骨行)骨)及髕骨相連,組成膝關節。其幹部微向前凸,中醫學認為此結構與「筋脈氣血之流注」相關,若形變可影響經絡循行。
二、中醫生理與病理
- 經絡所屬:
大楗骨所在區域為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循行要道,尤以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陰腎經為重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胃經「下髀關,抵伏兔」,腎經「上股內後廉」,故其病變常與脾胃運化、腎氣盛衰相涉。 -
與臟腑關係:
- 腎主骨:腎精充盈則骨骼強健,若腎虛精虧,可致大楗骨痿弱無力,甚則「骨枯髓減」,見於痿證或老年骨痿。
- 肝主筋:肝血不足則筋失濡養,牽連大楗骨運動不利,如《素問·痿論》言「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」。
-
常見病候:
- 跌打損傷:因外力所致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可見髀樞疼痛、行走不利,屬「傷科」範疇。
- 痹證: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留滯大楗骨周節,發為「髀痹」,症見冷痛重著,逢陰雨加劇。
- 骨蝕(類似骨壞死):多因氣滯血瘀或腎虛髓空,致骨失濡養,見於髀骨頭部塌陷變形。
三、古籍論述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提及「髀」與「股」的生理聯繫,如《素問·骨空論》載:「膝解為骸關,俠膝之骨為連骸,骸下為輔,輔上為膕。」其中「骸關」即指膝關節,而大楗骨為其核心支撐。另《傷科匯纂》強調正骨時需「察其髀樞轉動之聲」,以判斷骨位是否復原。
綜言之,大楗骨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形骸之支架,更與經絡臟腑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其病機多從肝腎、氣血、外傷三端論治,為傷科、痹證及內傷雜病辨證之要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