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股,又稱股陰,為中醫典籍中記載之人體部位名,指大腿內側區域。此部位屬足三陰經循行所過之處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經絡密切相關,於生理病理上具重要意義。

經絡循行與臟腑聯繫

  1. 足厥陰肝經:沿下肢內側中線上行,布於陰股,其氣血盛衰與筋脈濡養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言肝經「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」,若肝血不足或經氣鬱滯,可致陰股攣急或脹痛。
  2. 足太陰脾經:行於大腿內側前緣,主司肌肉濡養。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提及脾病可現「股膝內腫」,反映陰股部位與脾運化水濕之能相繫。
  3. 足少陰腎經:貫脊屬腎,其支脈經陰股內側,與生殖機能及腰腿氣化相關。腎虛者常見陰股酸軟,甚或循經出現冷感。

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

陰股病證多由經絡阻滯或臟腑失調所致:

  • 寒邪凝滯:《素問·舉痛論》所述「腹痛引陰股」,乃寒客脈外,血澀不通,致氣機逆亂而牽引作痛。
  • 濕熱下注:濕邪黏滯,蘊結陰股,可見局部腫脹、濕疹,甚則潰瘍,常見於肝經濕熱或脾虛濕盛之證。
  • 氣血虧虛:久病勞損,氣血難達四末,致陰股肌肉萎弱無力,伴見麻木不仁,多見於痿證。

典籍記載與理論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提及陰股與疼痛傳導之關係,如《靈樞·經筋》描述足三陰之筋皆結於陰器,並聯屬陰股,故腰痛、腹痛常循經下引至此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,陰股為「宗筋所聚」,與衝任二脈相交,於男性疝痛、女性帶下等症皆可於此處見端倪。

此部位之診察,可從經絡壓痛、皮溫變化、肌肉豐隆與否,推斷內在臟腑虛實,為望聞問切中不可忽視之區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