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關,乃中醫經穴之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其名所指有二,一為承扶穴,一為大赫穴,分屬不同經脈,主治亦有異。以下詳述其定位、歸經及臨牀要義:


一、陰關指承扶穴

  1. 穴位定位
    承扶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大腿後側,臀下橫紋正中凹陷處。當俯臥時,於臀大肌下緣與股二頭肌之間取穴。
  2. 經脈聯繫
    為膀胱經之「軀幹-下肢」銜接要穴,與督脈、跗陽脈氣相通,主司下肢氣血輸布。
  3. 功能主治

    • 通經活絡:主治腰骶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股臀肌肉痿痹,乃下肢風濕痺證常用穴。
    • 調溼利水:古籍載其能「治尻臀陰寒大痛」,針對溼邪下注所致之陰部腫脹、痔疾亦有輔效。
    • 古籍佐證:《類經圖翼》言其「主陰尻相引痛」,凸顯其調理前後陰疾患之效。

二、陰關指大赫穴

  1. 穴位定位
    大赫穴屬足少陰腎經,位於下腹部,臍下四寸(中極穴)旁開五分處,當衝脈與腎經交會之所。

  2. 經脈聯繫
    為衝脈與腎經之會穴,腎氣匯聚之處,與任脈、胞宮氣血相貫,主生殖與前陰機能。
  3. 功能主治

    • 補腎固精:主治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不孕等腎虛不固之證,乃調理下元虛損要穴。
    • 調衝任:《針灸大成》載其主「女子赤白淫,男子虛勞失精」,強調其平衡衝任、固攝精關之效。
    • 局部治療:亦能緩解小腹脹痛、小便淋瀝等膀胱氣化失司之症。

三、名詞辨析

雖同稱「陰關」,然承扶與大赫分屬太陽、少陰二經,一偏重下肢經絡通調,一側重下焦腎氣固攝。臨牀應用當據病機擇取:

  • 經絡痺阻:多取承扶,配環跳、委陽以疏瀉太陽經溼邪。
  • 腎氣不固:常選大赫,配關元、太溪以溫補下元。

此二穴體現中醫「同名異穴,因經施治」之特色,後世醫籍如《針灸聚英》亦沿用《甲乙經》之說,分列二者以明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