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寒喉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寒喉痹
定義
陰寒喉痹為喉痹證型之一,屬中醫喉科疾患,首載於《喉科金鑰》卷上。此證因患者素體陽虛,寒邪內侵,或寒邪直中少陰,凝滯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為陰寒內盛、陽氣不達,咽喉失於溫煦,氣血凝澀而發為痹痛。
病因病機
- 陽虛寒凝: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陽氣,導致腎陽虧虛,陰寒內生。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陽氣虛弱則寒邪上客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喉痹。
- 外寒直中:外感風寒之邪,未經表解,直中少陰經脈。足少陰腎經循喉嚨、挾舌本,寒邪客於經絡,凝滯氣血,致使咽喉痹阻,吞嚥不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咽喉疼痛,其痛隱隱,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;咽喉黏膜淡白或淡紫,腫脹不明顯。
- 兼症:面色蒼白、形寒肢冷、口淡不渴、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緊。
證候鑑別
需與「風熱喉痹」、「陰虛喉痹」相區別:
- 風熱喉痹:咽喉紅腫灼痛,伴有發熱、口渴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- 陰虛喉痹:咽喉乾痛,黏膜乾紅,午後加重,伴陰虛內熱症狀,如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-
溫陽散寒法
- 適用:陽虛內寒所致者。
- 方藥:四逆湯加減。
- 基礎組成:附子(炮)、乾薑、炙甘草。
- 加減:可酌加細辛散少陰寒邪,桔梗載藥上浮,肉桂溫補命門之火。
-
散寒除痹法
- 適用:外寒直中少陰者。
- 方藥:荊防敗毒散加減。
- 基礎組成: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茯苓、桔梗、甘草。
- 加減:寒甚加麻黃、桂枝;氣血凝滯加當歸、桃仁。
古籍佐證
《傷寒論·少陰病篇》云:「少陰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。」此條論述少陰寒客咽痛,與陰寒喉痹機理相通,可互參。另《醫宗金鑒·喉痹》提及:「寒閉喉痹,當溫通啟閉」,強調陰寒證當以溫通為要。
外治輔法
可配合灸法溫通經絡,取穴少商、合谷,或隔薑灸天突穴。亦可用辛溫藥材研末吹喉,如肉桂、附子粉少量吹敷,以助局部散寒。
轉歸預後
此證若及時溫散寒邪,調補陽氣,多可痊癒;若遷延失治,寒邪深入,可能轉為慢性喉喑或陽虛寒凝之頑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