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寒凝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寒凝結

陰寒凝結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寒邪侵襲人體,因其性凝滯,導致陽氣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陰寒之邪留滯於經絡、臟腑或肌表,形成以寒證為主的病機。此證多因外感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從內生,致使陰寒內盛,凝滯不散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惡寒喜暖,得熱則舒,面色㿠白或青黯,四肢不溫,甚則厥冷,口淡不渴,或喜熱飲。小便清長大便稀溏,舌淡苔白潤,脈沉遲或緊。若寒邪凝滯於經絡,可見關節冷痛,屈伸不利,遇寒加重;若凝滯於肌肉血脈,則可致陰疽(如流痰、附骨疽等),瘡形平塌,皮色不紅不熱,久不潰膿或膿水清稀。

病機分析
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其性凝滯收引。寒邪入侵後,陽氣受遏,溫煦功能失職,故見畏寒肢冷;寒凝氣血,經脈拘急,則疼痛、麻木;若寒邪深伏,久而不去,可致氣血瘀阻,形成頑固性病變,如寒痹(痛痹)或陰疽

治療原則
溫陽散寒為主,視病位深淺選方:

  • 表寒:辛溫解表,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。
  • 裏寒:溫中散寒,如理中湯、四逆湯。
  • 經絡寒凝:溫經通絡,如當歸四逆湯、陽和湯(尤適於陰疽)。
  • 寒痹:散寒除濕通痹,如烏頭湯。

相關延伸
陰寒凝結若久治不癒,可進一步發展為陽虛寒盛寒凝血瘀,此時需佐以補陽(如右歸丸)或活血化瘀(如少腹逐瘀湯)之品。此外,此證與西醫學之慢性炎症、風濕性疾病、末梢循環障礙等有一定關聯,然中醫辨證仍以整體寒象為核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