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寒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寒小便不利

陰寒小便不利,乃小便排出困難或尿量減少之一類證候,其病因病機與寒邪侵襲、陽氣虛衰密切相關。此證屬中醫「小便不利」範疇,臨床須辨明其寒濕所犯部位及臟腑虛實,方能對症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陰寒小便不利多因寒濕之邪內侵,或素體陽虛,致膀胱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。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阻遏三焦氣機,水道不通,故見小便不利。其病位可涉及太陽經、少陰經,或內犯脾腎,具體可分以下兩類:

  1. 寒濕搏於經絡
    寒濕之邪客於太陽經表,或留滯關節肌肉,阻遏營衛之氣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。此證多見於外感寒濕後,陽氣被遏,水液輸布失常。
  2. 寒濕內結少陰
    腎陽虛衰,寒濕內生,或外寒直中少陰,導致下焦氣化無力,水液停聚。此證屬裏寒,多兼見脾腎陽虛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陰寒小便不利之證候表現與寒濕侵犯部位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:

1. 寒濕在表在經

  • 主證:小便不利,兼見骨節煩疼、屈伸不利,汗出短氣,惡風,身體微腫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濡緩或浮緊。
  • 病機:寒濕鬱於肌表,營衛失和,膀胱氣化受阻。

2. 寒濕在裏在臟

  • 主證:小便不利,下腹部冷痛,四肢沈重,甚則下肢浮腫,或伴泄瀉、咳嗽。
  •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或膩,脈沉遲或濡弱。
  • 病機:腎陽不足,寒濕內停,水氣不化,上凌於肺則咳,下注大腸則利。

治療原則

陰寒小便不利之治療,當以「溫陽散寒、化氣行水」為主,根據病位深淺及兼證選方。

1. 寒濕在表在經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甘草附子湯(《傷寒論》):甘草、附子、白术、桂枝,功擅溫經散寒、除濕通陽,適用於寒濕留滯關節兼表陽不足者。
    • 术附湯(《金匱要略》):白术、附子、生薑、大棗,長於溫健脾陽、祛除寒濕,對脾虛濕盛之小便不利有效。

2. 寒濕在裏在臟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茯苓、芍藥、白术、附子、生薑,溫腎助陽、化氣利水,主治少陰寒水內停之證。
    •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附子、乾薑、甘草,回陽救逆,適用於腎陽衰微、陰寒內盛之重症。

鑒別診斷

陰寒小便不利須與其他類型小便不利區別:

  • 濕熱下注:小便短赤澀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治宜清熱利濕,如八正散。
  • 氣滯水停:小便不利兼脅腹脹滿,脈弦,宜疏肝理氣行水,如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。
  • 脾虛濕困:小便不利伴神疲乏力、納呆,宜健脾滲濕,如參苓白术散。

總結

陰寒小便不利屬寒濕為患,臨床須辨其在表在裏,選用相應溫陽化氣之方。其證雖以小便不利為主,然病機與整體陽氣狀態相關,故治法不僅利水,更重視扶陽祛寒,以復氣化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