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汗
病名
-
前陰、陰囊及其周圍局部多汗
- 定義
陰汗指人體至陰之處(如外陰、陰囊及大腿內側)因活動後出汗,且汗液帶有腥穢之氣。《醫林繩墨·汗》載:「陰汗者,謂至陰之處,或兩腿挾中,行走動勞,汗出腥穢。」 - 病因病機
- 肝經濕熱:濕熱循肝經下注,鬱於前陰,致局部汗出異常。《張氏醫通·汗》云:「陰間有汗,屬下焦濕熱。」臨床可見汗液黏膩、氣味穢濁,或伴陰囊潮濕、瘙癢。
- 治法:清肝瀉熱,兼以祛風勝濕。方選 龍膽瀉肝湯 加防風、羌活等風藥,或 當歸龍薈丸、二妙散(黃柏、蒼朮)。外治可用煅爐甘石、密陀僧研末外撲。
- 肝腎虧損,濕熱下乘:因房勞過度或久病傷陰,精血虧虛,虛熱挾濕下注。《醫略六書》指出:「酒色過度,濕熱下乘者則精血不藏,每多陰汗。」
- 治法:滋腎養肝,清熱化濕。方用 六味地黃湯 加黃柏、白芍,兼清虛熱。
- 腎虛陽衰: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陰寒內盛,導致陰囊冷汗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言:「有陰囊汗者,則為腎虛陽衰。」
- 治法:溫補腎陽。方選 安腎丸(補骨脂、胡蘆巴等)、小安腎丸(川烏、茴香等),以助陽固攝。
- 肝經濕熱:濕熱循肝經下注,鬱於前陰,致局部汗出異常。《張氏醫通·汗》云:「陰間有汗,屬下焦濕熱。」臨床可見汗液黏膩、氣味穢濁,或伴陰囊潮濕、瘙癢。
- 定義
-
陰證之多汗(冷汗)
- 定義
陰汗亦可指全身或局部汗出冰冷,屬陰證範疇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云:「陰汗者,冷汗也。」 - 病因病機
因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肌表失於溫煦,腠理不固而汗出清冷。此類汗證多伴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等虛寒之象。- 治法:溫陽益氣,固表止汗。
- 輕者用 人參建中湯(黃耆、人參、桂枝等)補益中焦;
- 重者選 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回陽救逆,或 六味回陽飲(人參、附子、乾薑等)溫補脾腎。
- 治法:溫陽益氣,固表止汗。
- 定義
附錄
- 相關名詞:冷汗(參見該條目)。
- 中醫辨證要點:區分濕熱實證與虛寒證,前者汗出黏穢、舌紅苔黃膩;後者汗冷質稀、舌淡苔白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