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狐疝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狐疝氣,又稱狐疝,屬中醫疝病範疇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趺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病脈證治》。其特徵如仲景所云:「偏有小大,時時上下」,意指患者單側陰囊腫脹,或左或右,大小不一,且腫物可隨體位變動或腹壓增減而上下移動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偏有大小,謂睪丸左右有大小也;時時上下,謂睪丸入腹時出時入也」,此描述與現代醫學所稱「腹股溝斜疝」之臨床表現甚為吻合。
病因病機
陰狐疝氣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致使肝脈氣血運行失暢,絡脈空虛,復感寒邪、濕濁或勞倦內傷,引動厥陰肝經氣機逆亂,小腸或膀胱等臟腑組織下墜陰囊而成。其主要病機可歸納為:
- 肝氣鬱滯:厥陰肝經環陰器,若情志不遂,氣機鬱結,經脈弛縱,則發為疝。
- 中氣下陷:勞倦傷脾,升提無力,臟器失固而下滑。
- 寒凝筋脈:寒邪客於肝脈,筋脈攣急,氣血瘀阻,不通則痛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單側陰囊腫脹,臥則腫物還納腹腔,立則復出,久行、咳嗽或負重時尤甚。輕者無痛,僅感下墜;重者牽引少腹作痛,甚則嘔逆、四肢厥冷。若疝塊嵌頓,則疼痛劇烈,伴見皮膚紫暗,屬急證。
治法方藥
張仲景立蜘蛛散為治狐疝主方,原方以蜘蛛(微炒)十四枚、桂枝半兩組成,取其通絡散結、溫肝散寒之效。後世醫家據證型發展如下治法:
- 寒疝氣滯:選用天台烏藥散,以烏藥、木香、小茴香溫經行氣。
- 氣虛下陷: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吳茱萸、川楝子升提固脫。
- 濕熱下注:龍膽瀉肝湯合橘核丸,清利濕熱,疏肝理疝。
- 血瘀絡阻:少腹逐瘀湯化裁,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針灸療法
取穴以任脈、肝經為主,如氣海、關元、大敦、太衝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脈。若疝痛急發,可刺三陰交、歸來,行瀉法緩急止痛。
陰狐疝氣之辨治,貴在明辨虛實寒熱,虛者補之,陷者舉之,寒者溫之,鬱者疏之,兼以通絡為要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精詳,臨證當參合脈象舌苔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