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瘕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大瘕泄,中醫病名。《難經.五十七難》:「大瘕泄者,里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」後人有多種解釋:
1.痢疾。《研經言》:「今之痢,即《難經》五泄中之大瘕泄。」 2.一種陰虛似痢症,由腎虛所致。《醫貫.痢疾論》:「又有一等陰虛似痢者,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。大小便牽痛,愈痛則愈便,愈便則愈痛,其證紅白相雜,里急後重,悉似痢疾,必小便短澀而痛,或不通而痛,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脫,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。」治宜補腎,用附桂八味丸加補骨脂、肉豆蔻、阿膠等。 3.腎泄。《羅氏會約醫鏡.雜證》:「大瘕泄者,即腎泄也,每在五更明之時。」 4.熱泄之一。《雜病源流犀燭.泄瀉源流》:「大瘕泄者,里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,即寒濕而變為熱泄也。」宜用八正散加木香、檳榔,再用天水散。 5.泄而腹有瘕聚。清.懷抱奇《古今醫徹.雜症》:「大瘕瀉,則腹中有瘕,時作時止也。」
大瘕泄的病因病機,各家說法不一。《醫貫.痢疾論》認為:「大瘕泄者,由腎虛而致,腎虛則精氣不足,不能上奉於心,心火下移,則小腸失於溫煦,大腸失於濡養,故大便秘結,而小便短澀而痛。」
大瘕泄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里急後重、數至圊而不能便、莖中痛等。《醫貫.痢疾論》記載:「其證紅白相雜,里急後重,悉似痢疾,必小便短澀而痛,或不通而痛,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脫,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。」
大瘕泄的治療,宜補腎溫陽,通利大腸。《醫貫.痢疾論》認為:「治宜補腎,用附桂八味丸加補骨脂、肉豆蔻、阿膠等。」
大瘕泄的預後,一般較好。《醫貫.痢疾論》認為:「此證非難治也,但宜早治,不可久拖。」
大瘕泄是中醫病名,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、治療方法、預後等,各家說法不一。但總的來說,大瘕泄是一種以里急後重、數至圊而不能便、莖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,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腎虛有關,治療宜補腎溫陽,通利大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