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瘕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瘕泄
病名源流
大瘕泄首見於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,其文曰:「大瘕泄者,里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」此病名歷代醫家詮釋不一,形成多種學說並存之局面。
各家學說
痢疾說
清代醫家莫枚士於《研經言》中提出:「今之痢,即《難經》五泄中之大瘕泄。」此說將大瘕泄與痢疾等同視之。考其臨床表現,確與痢疾之「里急後重、便次頻繁而量少」相符。然痢疾多由濕熱疫毒蘊結腸道所致,與後世部分醫家所論之腎虛型大瘕泄病機有異。
陰虛似痢說
明代趙獻可於《醫貫·痢疾論》中詳述:「有一等陰虛似痢者,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。大小便牽痛,愈痛則愈便,愈便則愈痛,其證紅白相雜,里急後重,悉似痢疾。」此類證候特點為:
- 小便短澀而痛,或不通而痛
- 二便失司:欲小便而大便先脫,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
- 紅白相雜之便質
趙氏認為此證乃腎陰虧虛所致,治療主張補腎為要,方用附桂八味丸加補骨脂、肉豆蔻、阿膠等溫補腎陽、固澀止泄之品。
腎泄說
清代羅國綱於《羅氏會約醫鏡·雜證》中提出:「大瘕泄者,即腎泄也,每在五更明之時。」此說將大瘕泄與五更泄(腎泄)等同。五更泄特徵為:
- 黎明前作瀉
- 瀉前腸鳴腹痛
- 瀉後即安
- 常伴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等腎陽不足之象
此類證候多因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所致,治宜溫補腎陽、固腸止泄。
熱泄說
清代沈金鰲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泄瀉源流》中提出:「大瘕泄者,里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,即寒濕而變為熱泄也。」此說認為大瘕泄乃寒濕鬱久化熱所致之熱性泄瀉,其治療分兩步:
- 先用八正散加木香、檳榔清熱利濕、行氣導滯
- 繼用天水散(六一散)清利濕熱
瘕聚泄說
清代懷抱奇於《古今醫徹·雜症》中提出:「大瘕瀉,則腹中有瘕,時作時止也。」此說強調腹中瘕聚與泄瀉之關係。瘕者,假也,指腹中氣聚成塊,時聚時散之症。此類泄瀉特點為:
- 腹痛時作時止
- 泄瀉與腹中氣塊消長相關
- 多因肝脾不調、氣機鬱滯所致
病機探微
綜合各家之說,大瘕泄之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:
- 腎虛失司:腎陽不足,火不暖土,或腎陰虧虛,二便失約。
-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蘊結腸道,氣機壅滯,傳導失常。
- 肝脾不調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運化失職。
- 寒濕化熱:寒濕內蘊,久鬱化熱,濕熱下注,腸道氣滯。
辨證要點
臨床辨證需著重以下幾方面:
-
辨虛實:
- 實證:發病急,腹痛拒按,里急後重明顯,便後痛減
- 虛證:病程長,腹痛喜按,便後不減,伴腰膝酸軟等
-
辨寒熱:
- 寒證:大便清稀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
- 熱證:大便臭穢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
-
辨臟腑:
- 腎虛:五更泄瀉,腰膝酸軟
- 脾虛:食後作瀉,面色萎黃
- 肝鬱:腹痛即瀉,與情緒相關
治法方藥
根據不同證型,治法各異:
-
腎陽虛衰:
- 治法:溫補腎陽,固澀止泄
- 方藥: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湯加減
-
腎陰虧虛:
- 治法:滋陰補腎,澀腸止泄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合赤石脂禹餘糧湯
-
濕熱蘊結:
- 治法:清熱利濕,行氣導滯
- 方藥:芍藥湯加減
-
肝脾不調:
- 治法:疏肝健脾,調和氣機
- 方藥:痛瀉要方合四逆散
-
寒濕化熱:
- 治法:先清利濕熱,後健脾化濕
- 方藥:初期用葛根芩連湯,後期用參苓白朮散
歷史演變
大瘕泄之概念隨時代變遷而有所發展:
- 漢唐時期:主要依據《難經》描述,強調「里急後重」之主症
- 宋金元時期:開始與腎虛理論相結合,出現腎泄之說
- 明清時期:學說分化明顯,形成痢疾說、陰虛說、腎泄說、熱泄說、瘕聚說等多種理論並存之局面
此種概念之演變,反映中醫理論發展過程中對古典文獻之不同解讀與臨床經驗之累積。各學說雖有差異,然皆從不同角度豐富對大瘕泄之認識,為臨床辨治提供多種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