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戶

陰戶為中醫婦科之專有名詞,指婦女外陰之門戶,即陰道外口。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明確記載此詞,為歷代醫家診治婦科疾病之重要解剖部位。

中醫理論中的陰戶

在中醫臟腑經絡理論中,陰戶與衝、任、督三脈關係密切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宮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三脈皆起於胞中,下出會陰,故陰戶之生理病理變化可反映此三脈之盛衰。肝經循行亦繞陰器,故肝之疏泄功能失調,可導致陰戶病症。

陰戶與婦科疾病

中醫認為,陰戶為「宗筋之所聚」,其健康與否直接影響生育機能。臨床常見之陰戶病症包括:

  1. 陰癢:多因濕熱下注或肝腎陰虛所致,濕熱者可見分泌物色黃質稠,陰戶灼熱;陰虛者則伴見陰部乾澀,午後潮熱。
  2. 陰瘡:多因熱毒蘊結或氣血瘀滯形成,症見陰戶生瘡,紅腫疼痛,甚則潰爛流膿。
  3. 陰挺(子宮脫垂):中氣下陷或腎氣不固可致陰戶鬆弛,胞宮下墜。

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傅青主等,均於著作中詳述陰戶病症之辨證論治,以內服湯藥配合外治法調理。

中醫對陰戶的養護觀

中醫強調「內外相應」,陰戶之健康需整體調理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出,保持情志舒暢可防肝鬱化火下擾陰戶;調理脾胃可防濕熱下注。《黃帝內經》亦載「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」,以避免房勞耗傷腎精,影響陰戶氣血充盈。

陰戶之生理病理變化,為中醫婦科診斷治療之重要依據,歷代醫家透過觀察其色澤、形態、分泌物等,辨別寒熱虛實,體現中醫整體辨證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