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戶風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戶風腫
陰戶風腫,為中醫婦科病名,屬「陰腫」範疇。此證多因肝經風熱或外感風邪相搏,致使陰戶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腫脹。
病因病機
肝主筋,其脈絡繞陰器。若情志失調、肝鬱化火,或外風侵襲,引動內風,風熱相搏,循肝經下擾陰戶,則發為腫痛。此外,濕熱下注或血瘀阻絡,亦可加重腫勢。
臨床表現
陰戶局部腫脹,或伴紅熱、疼痛,甚則行走不便。部分患者可兼見搔癢、分泌物增多,或伴有頭暈目赤、口苦咽乾等肝經風熱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內治:以清肝疏風、瀉熱解毒為主。常用方劑如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鑑》),清肝經濕熱;若兼血瘀,可酌加牡丹皮、赤芍以涼血化瘀。
- 外治:
- 熏洗法:如《女界須知》所載,以桑葉、菊花、荊芥、防風等辛涼疏風之品煎湯熏洗,以散風消腫。
- 敷貼法:可選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等研末調敷)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辨證要點
需區分風熱、濕熱或血瘀之偏重。風熱者腫勢迅起,皮色偏紅;濕熱者多伴黃濁帶下;血瘀者腫痛拒按,色澤暗滯。
相關文獻
歷代醫家如《婦科玉尺》提及「陰腫多屬肝火」,與《醫宗金鑑》論外陰腫痛責之「肝經濕熱下注」互為參照,均強調肝經與陰戶病證之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