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戶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戶痛

陰戶痛為中醫婦科證名,首見於元代羅天益《衛生寶鑒·卷十八》,屬「陰痛」範疇。其指女性外陰部或陰道區域出現疼痛不適之症,病因病機多與經絡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失常相關,臨床上須結合四診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鬱熱:足厥陰肝經繞陰器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化熱,循經下擾陰戶,可致局部灼痛或脹痛,常伴見口苦咽乾、脅肋不舒等症。
  2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下焦,流注陰部,氣血壅滯而發疼痛,多兼見帶下黃稠、小便短赤等濕熱之象。
  3. 氣血虛弱:素體氣血不足,或產後失養,沖任虧虛,陰戶失於濡潤溫煦,則見隱痛綿綿,遇勞加劇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等虛證表現。
  4. 寒凝經脈:寒邪客於肝經,氣血凝滯不通,可致陰部冷痛拒按,得溫則減,常見於經期或產後調護失當者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肝鬱化火型:陰戶灼痛,情緒焦慮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疏肝清熱,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  • 濕熱蘊結型:陰部腫痛,帶下量多色黃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以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化裁。
  • 氣血兩虛型:疼痛隱隱,勞後尤甚,舌淡脈細。治當補益氣血,可選歸脾湯或八珍湯加減。
  • 寒凝血瘀型:陰戶冷痛,遇寒加重,舌黯苔白,脈沉緊。治宜溫經散寒,方用溫經湯合當歸四逆湯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輔以針灸、熏洗等法。如針刺三陰交、關元、中極等穴以調理沖任;或予苦參、蛇床子等煎湯外洗,清熱燥濕以緩解局部不適。

此症歷代醫籍論述頗豐,須據個體證候虛實寒熱,審因論治方能獲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