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戶腫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戶腫痛

陰戶腫痛,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,鬱怒傷肝,致使肝膽濕熱蘊結,循經下注陰部而成,或由外感濕熱之邪侵襲陰戶所致。臨床表現以女性外陰部腫脹疼痛為主,常伴隨小便黃赤澀滯、下腹脹悶不舒,嚴重者可見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病主要與肝膽濕熱下注相關。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則易化熱生濕;濕熱蘊結,流注下焦,浸淫陰戶,遂致氣血壅滯,腫痛乃作。此外,外陰部感染濕毒,或局部氣血瘀阻,亦可誘發此證。

辨證論治

核心治法

治療當以清熱利濕、疏肝解鬱為主,兼以活血消腫

內治方藥

主方:

  •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:此方善清肝膽濕熱,適用於陰戶腫痛屬濕熱下注者。
    • 常用藥物: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柴胡、澤瀉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甘草等。
    • 若兼有血瘀,可加丹皮、赤芍以活血化瘀;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清熱解毒。

外治法

熏洗方:

  • 蛇床子湯:以蛇床子、地膚子、黃柏、防風、苦參等煎湯,趁熱熏洗患處,可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其他外用方:亦可選用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煎湯外洗,以助局部消腫。

相關病機延伸

  1. 肝鬱化火:若陰戶腫痛伴隨情志抑鬱、口苦咽乾,可佐以柴胡疏肝散加減,疏肝清熱。
  2. 濕毒蘊結:若腫痛明顯,伴有分泌物色黃腥臭,可加土茯苓、敗醬草以清熱解毒利濕。
  3. 氣血瘀滯:若腫痛日久,觸之有硬結,可加桃仁、紅花以活血散結。

此證需與其他婦科疾病如陰瘡、陰癢等相鑒別,臨證時當詳察病機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