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火
定義與源流
陰火為中醫生理學與病理學名詞,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(李東垣)所著《脾胃論》。其核心涵義指「心火」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,非實火亢盛,而屬因脾胃氣虛、下焦元氣不足所引發的虛性熱象。李杲於《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》中明確指出:「心火者,陰火也。起於下焦……脾胃氣虛……陰火乘其土位。」揭示陰火與中焦脾胃、下焦元氣的密切關聯。
中醫理論解析
- 成因與病機
- 脾胃氣虛為本:飲食失節、勞倦過度,或長期情志失調(喜、怒、憂、思過極),損傷脾胃之氣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中焦失運則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氣機壅滯而生鬱熱。
- 下焦元氣虛損:李杲強調陰火「起於下焦」,下焦元氣(腎中相火)為生命動力之本。若元氣虧虛,相火失於潛藏,虛陽浮越,上衝乘襲中焦土位(脾胃),形成「陰火上衝」之證。
- 心火與陰火的關係:心火本屬君火,正常狀態下溫煦全身。然當陰火內生時,虛熱擾及心包,可表現為心火亢盛之假象,實則根源在脾腎氣虛。
-
臨床表現
陰火屬本虛標實之證,其特徵為:
- 虛熱徵象:午後潮熱、口乾不欲飲、手足心熱、面赤如妝(僅顴部泛紅),或反覆口瘡而瘡面淡紅。
- 氣虛見證:倦怠乏力、食少納呆、大便溏薄、脈虛大無力。
- 上熱下寒:上身煩熱、頭面汗出,卻兼腰膝痠冷、下肢畏寒。
- 與實火的鑑別
陰火雖有熱象,但本質為虛,與實火(如肝膽火熾、胃腑實熱)迥異。實火多見口渴喜冷飲、面紅目赤、便秘尿赤、脈洪數有力;陰火則熱象不劇,且伴氣虛或陽虛之徵,脈雖數卻重按無力。
治法與用藥思路
李杲立「甘溫除熱」法,代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中氣,佐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陳皮理氣防滯)或升陽散火湯(治陰火鬱於肌表之發熱)。若兼下焦元氣大虛,可配合附子、肉桂引火歸元,但須嚴格辨證。
陰火的現代解讀
從中西醫匯通角度,陰火可能對應慢性疲勞、功能性低熱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病症。其「氣虛發熱」機制或與能量代謝障礙、體溫調節中樞失調相關,然中醫治療仍以調理脾胃、培補元氣為核心。
相關古籍延伸
- 《蘭室秘藏》補充陰火可見「脾胃不足,榮氣下流……陰火上僭」之證,強調營衛失和與陰火的關聯。
- 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張錫純提出「大氣下陷」致陰火上衝,治法以升陷湯(黃耆、知母等)益氣升提,佐涼潤降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