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火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火癧
陰火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瘰癧之一類,因陰火內燔、寒痰凝滯所致。首見於清代《癧科全書》,其病機多責之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肝腎虧虛,陰火暗耗津血,復感寒邪,痰濁瘀結於少陽經絡(頸側為少陽所主),遂成頑核。
臨床表現
患者頸部結核,或單發,或累累成串。初起形如豆粒,漸次增大,甚者如卵,觸之質地堅硬,表面或見細小顆粒狀突起。病位多見於頸之一側,亦有雙側並發者。若遷延不癒,核體色澤暗滯,皮溫不顯,伴見形寒肢冷、神疲乏力等虛寒之象。
病機探析
此症本虛標實:
- 陰火內生:多因肝腎陰虧,相火失於潛藏,虛火煎灼津液成痰。
- 寒痰凝絡:寒邪外襲或陽氣不振,痰濁得寒而凝,膠結於少陽、陽明之絡。
- 氣血瘀阻:痰火鬱久,阻遏氣機,血行不暢,瘀熱互結,遂成頑核。
治法方藥
治當標本兼顧,以「溫陽化痰、軟堅散結」為標治,「滋腎填精、補益肝脾」為本治:
- 主方:可選《六味地黃丸》加減,補肝腎之陰以熄火;佐以《陽和湯》化裁(如加鹿角膠、肉桂),溫通經絡而消陰凝。
- 輔治:若痰核堅硬難消,可配《消瘰丸》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)以化痰軟堅;氣血兩虛者,合用《八珍湯》益氣養血。
- 外治:古法推崇「隔蒜灸」或溫貼「回陽玉龍膏」,以助溫散痰瘀。
鑑別要點
陰火癧需與下列瘰癧辨異:
- 風熱瘰癧:發病急,核體紅腫熱痛,屬實熱證。
- 痰火瘰癧:核體柔軟可動,多伴口苦咽乾,苔黃膩。
陰火癧特徵在於「陰火挾寒痰」,局部雖結核堅硬,卻無顯著紅熱,全身可見陰虛火擾與陽虛寒凝並存之候。
此症遷延易耗傷正氣,故治療貴在持之以恆,調補先天與疏瀉痰瘀並重,方收全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