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火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火痰
陰火痰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陰虛火旺,虛火上炎,灼津成痰所致之痰證。此證多見於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陰液,導致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擾肺金,煎熬津液,化生痰濁。其痰質黏稠,或結成痰核,並伴有陰虛火旺之典型表現。
病因病機
陰火痰之形成,根源在於腎陰虧虛。腎為水火之宅,內寄真陰真陽。若腎陰不足,則陽無所制,虛火亢盛,上灼肺津,煉液為痰。此外,肝腎同源,腎陰虧虛常累及肝陰,致使肝陽偏亢,進一步助長虛火,加重痰熱之勢。《不居集》指出:「陰火痰,面有紅光者,乃陰火上炎。」此處「面有紅光」即為陰虛陽浮之徵,虛火蒸騰於上,故見顴紅、午後潮熱等症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痰象:痰少而黏,難以咯出,或痰中帶血絲,或喉間有痰滯感。
- 虛熱徵象: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。
- 上擾之症:頭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、目赤澀痛,甚則痰火蒙竅而致煩躁不寧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,舌苔少或薄黃而乾,脈細數。
治療方藥
治療當以滋陰降火、潤燥化痰為主。《不居集》提及「當用滋陰藥」,首推地黃湯(即六味地黃丸)加減,配伍麥冬、五味子等養陰斂火之品。具體方藥如下:
- 主方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(六味地黃丸基礎)滋補腎陰;
- 加味:麥冬清肺養陰,五味子斂肺生津,佐以知母、黃柏瀉虛火(如知柏地黃丸之意)。
若痰熱偏盛,可酌加貝母、瓜蔞仁潤燥化痰;虛火甚者,加玄參、地骨皮以增強清降之力。
鑒別診斷
陰火痰需與下列痰證區分:
- 濕痰:痰多色白易咯,伴脾虛濕盛之象(如脘悶、舌苔白膩)。
- 痰火:實熱為患,痰黃稠、胸悶煩渴,脈滑數,與陰火痰之虛熱不同。
- 燥痰:痰少極黏,伴口鼻乾燥,但無陰虛火旺之潮熱顴紅。
相關文獻
陰火痰之論述,除《不居集》外,亦見於歷代醫家對陰虛痰證的探討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陰虛水涸,津液凝結成痰」,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指出「腎虛火動,煉液成痰」,均與此證機理相呼應。
陰火痰屬本虛標實之證,臨床需緊扣「陰虛為本,痰火為標」之旨,勿過用苦寒傷陰,亦忌溫燥助火,當以滋養與清潤並行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