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火怔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火怔忡

陰火怔忡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不居集·上集卷二十二》,屬內傷雜病範疇,其病因病機與陰虛內熱、虛火上擾心神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陰火怔忡多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情志內傷,導致陰精虧損,虛火內生。陰虛則陽亢,虛火沿經絡上衝,擾及清竅與心神,故見頭暈目眩、耳鳴如蟬、牙齒鬆動等症;火擾心胸,則發為怔忡(心跳劇烈,自覺心慌不寧)。《證治匯補·卷五》指出,若病情遷延,陰損及陽,虛火失於攝納,則成「無根之火」,此時脈象多呈空豁無力之態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頭面上部熱象:頭暈目花、耳鳴、牙齦浮腫或牙齒鬆動,此乃虛火上炎之徵。
  2. 怔忡不安:自覺心悸動盪,驚惕不寧,甚至胸悶氣短。
  3. 腹中異常:部分患者可能腹內鳴響,因虛火內動,氣機失調所致。
  4. 脈象特徵:初期或見細數脈,提示陰虛火旺;久病則脈轉空豁或沉微,乃元陽浮越、火不歸原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滋陰抑火,寧心安神

    • 以六味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)為基礎,加減麥冬、五味子、酸棗仁等養陰斂火、安神定志。陰虛火旺甚者,可合用知柏地黃丸(六味加知母、黃柏)。
    • 若心陰不足為主,兼見失眠多夢,可配合天王補心丹(人參、丹參、五味子、天冬等)。
  2. 溫補固本,引火歸原

    • 久病陰損及陽者,需溫養下元,方用金匱腎氣丸(六味加桂枝、附子)或右歸丸(熟地黃、肉桂、附子、鹿角膠等),佐龍骨、牡蠣以潛陽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與實火怔忡區別:實火多因痰熱、肝鬱化火所致,症見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,脈弦數有力,治宜清火化痰(如黃連溫膽湯)。
  • 與氣血兩虛怔忡區別:後者常見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,脈細弱,宜歸脾湯補益心脾。

相關文獻拓展
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:「陰火上衝,非實火可比,誤用寒涼則陽氣愈傷。」提示治療需辨析虛實,不可一味清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載:「陰虛怔忡,必兼腰膝痠軟、午後潮熱。」進一步補充陰虛火擾的辨證要點。

陰火怔忡的調治,需緊扣「本虛標熱」之機,循序漸進,使陰平陽秘,則火降悸寧。相關證型如「虛損怔忡」「心悸」等,可互參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