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繭
陰繭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謝觀所著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。此症多因下焦濕熱鬱久化毒,或新婚房事損傷陰戶,或交合不潔、外染毒邪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蘊毒:素體肝經濕熱下注,或外感濕毒蘊結於陰戶,久則化熱成癰。
- 外傷染毒:新婚之際,陰戶黏膜嫩薄,稍受擦傷則易感染邪毒;或交合不避穢濁,毒邪乘虛而入。
- 氣血凝滯:濕毒阻絡,氣血運行不暢,結聚成腫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陰戶一側或雙側生結腫,形似蠶繭(或如蠶豆大小),質地堅硬,色紅灼熱,疼痛拒按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等肝膽濕熱之象。
治則治法
- 內治:以清肝瀉火、解毒散結為主,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- 基礎方:牡丹皮、梔子清肝涼血;柴胡、白芍疏肝解鬱;當歸養血和血;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- 加減:若腫痛甚,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解毒消癰;熱毒熾盛者,加黃連、黃柏瀉火;瘀血明顯者,加赤芍、桃仁活血散結。
-
外治: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法,可用甘草煎湯熏洗。甘草性甘平,能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,對局部紅腫熱痛有緩解之效。亦可配伍金銀花、連翹等煎湯外洗,增強解毒之力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陰瘡」一症,與陰繭病機相近,強調「濕熱下注,蘊結成毒」,治法亦以清利濕熱、調和肝脾為要。陰繭若失治,可能轉為慢性,反覆腫痛,故早期清解濕熱為關鍵。
此症需與「陰癰」「陰瘡」鑑別:陰癰範圍較大,潰後流膿;陰繭則以局部結腫如繭為特徵,未必破潰。辨證時當細察脈證,區分濕熱輕重及有無氣血虧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