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結

定義

陰結為中醫病證名及脈象名,主要指因體內陰寒凝結或陰液虧耗所致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蘭室秘藏·大便燥結門》,其後《醫學入門》、《景岳全書》、《證治準繩》等醫籍對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法均有詳述。

病因病機

1. 病證範疇

陰結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陽虛陰結:因下焦陽氣虛衰,陽氣不行,無力推動腸道傳導,導致陰寒凝滯於下,大便難以排出。
  2. 陰虛陰結:因下焦陰液虧耗,精血不足,腸失濡潤,導致腸道乾燥,糞便堅硬難解。

此外,歷代醫家亦將寒秘(冷秘)、氣虛秘、濕秘等歸屬於陰結範疇。如《醫學心悟》直言:「冷閉名陰結。」

2. 脈象範疇

《註解傷寒論·辨脈法第一》云:「脈累累如循長竿者,名曰陰結也。」此指脈象沉緊而長,若循長竿般堅硬沉滯,主陰寒內結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1. 陽虛陰結

  • 大便艱澀難行,糞質未必乾硬
  • 四肢不溫、畏寒喜暖
  • 面色晄白、小便清長
  • 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遲

2. 陰虛陰結

  • 大便乾燥如羊屎,排便困難
  • 口燥咽乾、形體消瘦
  • 五心煩熱、潮熱盜汗
  • 舌紅少津,脈細數或微澀

診斷要點

  • 陽虛者:無明顯熱象,脈微弦或沉遲
  • 陰虛者:無實火之證,脈細澀或微數
  • 寒凝者:肢冷身涼、口不渴,脈沉遲
  • 氣虛者:神疲乏力,排便無力,脈弱

治法與方藥

1. 陽虛陰結

治則:溫腎助陽,散寒通便
代表方劑:

  • 右歸飲大補元煎大營煎:適用於腎陽不足,陰寒凝滯者
  • 人參當歸湯送服右歸丸、八味地黃丸:補氣養血兼溫腎陽
  • 四物合附子湯:血虛寒凝者宜之
  • 黃芪建中湯:久病氣虛兼寒者

2. 陰虛陰結

治則:滋陰潤燥,養血通便
代表方劑:

  • 左歸飲左歸丸:補腎填精,適用於真陰不足
  • 當歸地黃飲五福飲:滋陰養血潤腸
  • 六味地黃丸:滋補肝腎,潤下通便

通用加強用藥

不論陽虛或陰虛,若需增強通便之效,可於方中加肉蓯蓉2至3錢,以其溫潤之性助陽滋陰,兼能潤腸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強調陰結需辨陽虛與陰虛,治法截然不同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:指出陰結屬「冷閉虛閉」,宜溫陽或滋陰。
  • 《金匱翼》:將冷秘、虛秘統歸於陰結範疇。

相關條目

陰結與大便秘結寒秘氣秘虛秘等證密切相關,臨床需細辨病機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