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筋為中醫專有名詞,其涵義可分為解剖結構與推拿穴位兩類,以下分述之:
一、解剖結構名
陰筋在中醫解剖中指「睪丸之系帶」,為連結睪丸與陰囊之筋膜組織,屬足厥陰肝經所絡。《醫門法律》提及:「凡治水腫病,痛引陰筋,卒然無救者……」此處「痛引陰筋」為水腫重症之徵兆,蓋因三焦氣化失常,水濕內聚,下迫陰器,經脈拘急,牽引陰筋而痛。臨床上,陰筋之病理表現多與肝經濕熱、寒凝下焦或氣滯血瘀相關,如疝氣、陰囊水腫等症,可見陰筋拘攣或腫痛。
中醫理論中,肝主筋,陰筋亦屬宗筋所繫,其功能與肝腎二臟密切相關。肝經繞陰器,腎主生殖,故陰筋之疾常從肝腎論治,如《張氏醫通》以溫肝散寒之茴香橘核丸治寒疝陰筋攣痛。
二、推拿穴位名
陰筋於小兒推拿中又稱「白筋」,位於腕掌側橫紋尺側端,屬特定線狀穴位。此穴為「小三關」之一(另為赤筋、青筋),主治驚風、痰喘、胸悶等症。操作時,醫者以拇指由腕橫紋向肘部直推,稱「推陰筋」,性偏涼,可清熱化痰、開竅鎮驚;若反向推之(由肘向腕),則能溫中散寒,用於寒證。
《小兒推拿秘旨》載:「陰筋屬水,掐之止頭痛、清腎水。」其理論基礎在於透過經絡調節,影響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之氣機,達到平衡陰陽之效。臨床多配合其他穴位如天河水、六腑等,用以調治小兒外感發熱或心火亢盛之證。
綜上,陰筋一詞於中醫體系中兼具形態與功能雙重意涵,既可指具體解剖結構,反映肝腎經絡之病理變化;亦為推拿療法之要穴,體現中醫「形氣相應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