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大火」詳解

「大火」為中醫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指「少陰君火」之氣,象徵火運極盛之態。此概念源於五運六氣學說,用以闡述自然氣候與人體病理的關聯性。

「大火」於五運六氣中的定位

  1. 少陰君火之象
    「大火」屬六氣中之「少陰君火」,對應天干「子午之年」,主司二之氣(春分至小滿)。此時陽氣升發至極,氣候炎熱,若遇火運過亢,易形成「溫厲大行」之疫病,如《素問》所言:「其病溫厲大行,遠近鹹若。」
  2. 與「相火」之別
    中醫將火分為「君火」與「相火」:「君火」為心所主,性溫而明;「相火」屬肝腎,性烈而動。「大火」特指君火過盛,不同於相火妄動之虛火。

「大火」的病理影響

  1. 外感熱病
    火氣太過時,易外感溫熱邪氣,症見高熱、煩渴、斑疹,甚則神昏譫語,符合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明病」或「溫病」範疇。
  2. 內傷火證
    若人體陰虛陽亢,君火失制,可現心煩失眠、口舌生瘡、小便赤澀等症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相應。

「大火」與時令養生

逢火運太過之年(如壬午、戊午年),需注重清熱養陰。《遵生八箋》建議夏季「調息靜心,常如冰雪在心」,即為平衡君火之法。

綜言之,「大火」為中醫五運六氣理論中描述火氣亢盛之專有名詞,既關乎自然氣候規律,亦與人體熱病機理密切相連,為臨床辨治外感內傷火證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