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痙
病名:陰痙,又稱「陰痓」,為中醫痙病之一,主要以陰寒證候或虛證為特徵,與陽痙(剛痙)相對。其病機多與寒邪侵襲、陽氣不足或陰血虧虛相關,臨床表現以痙攣抽搐伴隨陰寒之象為主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凝滯:風寒之邪深入經絡,阻滯氣血,筋脈失於溫煦濡養,引發拘急收引。
- 陽氣虛弱:素體陽虛,或汗多傷陽,筋脈失於溫養,導致柔緩無力而痙。
- 陰血不足:久病或失血後,陰血虧耗,不能濡潤筋脈,因而攣急。
臨床表現
根據古籍記載,陰痙可分為兩類:
-
柔痙(有汗型):
- 《丹溪心法》指出「陰痓曰柔,有汗」,即痙病伴隨汗出、項背強直,但抽搐較緩和,屬表虛兼寒證。
- 與「剛痙」(無汗、強急猛烈)相對,柔痙多因津液虧損或營衛不和所致。
-
厥逆型陰痙:
- 《證治準繩》提出以四肢厥冷辨陰陽,「厥逆者皆陰也」,此類陰痙除痙攣外,兼見手足逆冷、面色蒼白、脈沉細等陽虛寒盛之象。
- 常見於寒邪直中或陽氣衰微者。
治療方藥
-
溫陽散寒:
- 寒凝筋脈者,選用《太平聖惠方》之 附子散(附子、乾薑、桂枝等),溫經祛寒。
- 陽氣虛者,可用 白術散(白術、人參、附子)益氣溫中。
-
調和營衛:
- 柔痙有汗者,可參照《金匱要略》之 栝蔞桂枝湯(栝蔞根、桂枝、芍藥),生津解肌。
-
疏解少陽:
- 若兼少陽鬱滯,寒熱交作,可用 柴胡散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)和解表裏。
古籍文獻考證
- 《傷寒論》雖未直稱「陰痙」,但對「痙病」有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」與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名曰柔痙」之辨,後世將柔痙歸屬陰痙範疇。
-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:「痓病虛寒本於陰,四肢厥逆理中尋」,強調陰痙需從溫補入手。
鑒別診斷
陰痙需與下列病證區分:
- 陽痙:剛痙屬陽,無汗、脈緊、抽搐劇烈,多因風寒外束。
- 熱極生風:高熱抽搐,伴見神昏、舌紅絳,屬實熱證。
- 虛風內動:肝腎陰虛所致顫動,無外寒見症。
陰痙的辨治,重在分寒熱虛實,其核心在於「陰」字,或寒盛,或陽虛,或陰傷,治法各異,然皆需顧護正氣,調和陰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