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絕

陰絕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脈搏僅現於尺部,而寸、關兩部無法觸及脈動的異常脈象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傷寒論·平脈法》,其中明確記載:「尺脈上不至關,為陰絕。」意指尺脈(對應腎與下焦之氣)未能上達關部(中焦),反映陰精衰竭或陰氣隔絕之病機。

理論基礎

  1. 三部九候與陰陽關係
    中醫診脈分寸、關、尺三部,分別候上、中、下三焦臟腑之氣。尺部屬陰,主腎、命門及下焦,兼司精血與真陰;寸、關部屬陽,與心肺、脾胃功能相關。陰絕脈象中,尺脈孤立無援,揭示陰陽離絕、下焦陰液枯涸之危候。
  2. 病機與臨床意義
    陰絕多因久病耗損、真陰枯竭,或陰寒內盛、陽氣浮越所致。《內經》提及「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」,陰絕即陰躁而失守的極端表現。此脈象常見於:

    • 腎陰衰竭:如虛勞晚期、消渴病重證,陰虛不能制陽,脈氣僅存於尺。
    • 寒邪深入少陰:少陰病陰寒極盛,陽氣衰微,脈道拘急,寸關不顯。
    • 氣血脫離:大失血或汗下過度,陰血驟脫,脈象沉細欲絕,獨留尺部。

脈象特徵與鑒別

  • 陰絕脈:尺脈微弱如絲,或沉遲澀滯,寸關部全然無脈;若尺脈浮大無根,屬陰陽離決之兆。
  • 與其他脈象區別
    • 陽絕:寸脈獨斷,尺關無脈,屬陽氣脫絕。
    • 無脈症:六脈俱無,多因經絡閉阻或氣血暴脫。

經典論述延伸

《脈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陰絕者,尺中伏匿,陰陽相失,營衛否隔。」提示此脈象不僅是陰液虧損,更涉及陰陽氣化失司、營衛運行斷絕的深層病變。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亦強調,陰絕若兼見「蝦游」「魚翔」等怪脈,預後極差,亟需峻補真陰、回陽固脫。

陰絕作為危重脈象,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理論的臨床實踐,其辨證須結合四診,審慎判讀病勢進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