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厥
陰厥,乃中醫病證名,指因陽氣衰微、陰精枯竭所致之四肢厥逆。其病機多與陽氣內虧、精血耗損相關,復感外邪,致使陽衰不能溫煦肢體,陰寒內盛,臟腑失於榮養,遂發為厥逆之證。
病因病機
陰厥之成因,多見於縱慾過度、耗傷腎陽,或久病體虛,致陽氣衰微、精血枯竭。陽氣為溫煦全身之根本,一旦虧虛,陰寒內生,四肢失於陽氣溫養,遂現厥冷。此證亦可能因外邪直中三陰,或內傷生冷,寒積於內,陽氣不達四末,而見手足逆冷。
臨床表現
陰厥之主要證候為:
- 四肢厥冷:手足逆冷,甚則冷過肘膝,觸之如冰。
- 脈象沉細:脈來沉遲無力,或微細欲絕,反映陽氣虛衰、陰寒內盛。
- 惡寒蜷臥:病人畏寒,喜暖惡冷,常蜷縮身體,甚則引衣覆蓋。
- 不渴或下利清谷:因陽虛不能運化水液,口不渴,或兼下利完穀不化。
- 面色青白或晦暗:陽氣不榮於面,故面部無華。
治法方藥
陰厥之治療,當以溫陽散寒、回陽救逆為主,視兼證加減用藥:
-
純陰無陽,四肢厥冷,脈沉細者
-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峻補元陽,驅散陰寒,為陰厥基礎方。
- 白通湯(附子、乾薑、蔥白):溫陽通脈,兼能宣通上下陽氣,適用於陽氣衰微、脈微欲絕者。
-
厥逆脈不至者
- 通脈四逆湯(四逆湯加重附子、乾薑用量):回陽復脈,適用於陰寒極盛、陽氣欲脫之重症。
-
手足指頭微寒,中焦虛寒者
- 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:溫中散寒,補益脾陽,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之厥冷。
-
血虛寒凝,無熱證而厥者
-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:養血通脈,溫經散寒,適用於血虛兼寒之手足厥寒。
-
喘促脈伏而厥者
- 五味子湯(五味子、人參、麥冬、杏仁、陳皮):益氣斂肺,適用於陽虛氣脫之喘厥。
-
吐利煩躁,手足厥冷者
- 吳茱萸湯(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):溫肝暖胃,降逆止嘔,適用於陰寒犯胃、濁陰上逆之煩躁厥逆。
-
寒熱錯雜,面色不澤,忽然無脈者
- 桂枝麻黃各半湯合五味子湯:解表溫裏,調和營衛,適用於陽氣鬱閉、寒熱交爭之厥證。
證候鑑別
陰厥與陽厥宜加區分:
- 陰厥屬寒證,手足厥冷,惡寒蜷臥,脈沉微。
- 陽厥屬熱證,雖四肢厥逆,但胸腹灼熱,煩渴喜冷,脈滑數。二者治法迥異,不可混淆。
陰厥之證,反映人體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,治療亟需回陽救逆,調理陰陽,使陽氣來復,厥逆自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