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菌
陰菌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。其病症特徵為陰道有物下脫,狀似蘑菇,故以「菌」為喻。此症屬「陰挺」範疇,後世醫家亦多將陰菌與陰挺並論,或視為陰挺之別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陰菌之發病與氣虛下陷、衝任不固密切相關。主要病因包括:
- 脾腎氣虛:勞倦過度、久病耗傷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中氣下陷,胞宮失於固攝。
- 產後失調:分娩時用力過度,或產後調護不當,氣血虧虛,難以繫胞。
- 濕熱下注:若兼夾濕熱之邪,久滯下焦,則可能加重下脫之勢,甚則腫痛潰爛。
臨床表現
陰菌患者可見陰道有物突出,初如蘑菇狀,甚則如鵝卵或更大,伴隨以下症狀:
- 下腹墜脹,勞累後加重。
- 氣短乏力,面色少華(氣虛證)。
- 若濕熱蘊結,可兼見帶下黃稠、陰部灼痛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陰菌以「升提固脫」為大法,依證型分治:
- 氣虛下陷
- 治法: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等)為主,可加續斷、金櫻子以增強固攝之力。
- 腎氣不固
- 治法:溫補腎陽、固攝胞宮。
- 方藥:大補元煎(人參、山藥、熟地、杜仲等)或固陰煎加減。
- 濕熱下注
- 治法:清熱利濕佐以升提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合補中益氣湯化裁,濕去後再專注補虛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陰挺「由脾腎虛弱,衝任不固」,強調補脾腎與外治並用。
- 《傅青主女科》則注重「帶脈失約」,主張大補脾胃之氣,佐以疏肝升提。
陰菌之證,反映中醫對婦科下脫疾病的重視,其治療結合內服、外治(如熏洗、針灸),體現「辨證求因」之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